一花一叶总关情.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151427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花一叶总关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花一叶总关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花一叶总关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花一叶总关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花一叶总关情.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花一叶总关情学习长亭送别,师生共同赏析名曲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诗歌意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后,我拓宽了教学内容,以加深课堂的厚度。我说:“碧云天,黄花地这两句并不是王实甫的首创,而是化用了宋代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请大家欣赏一下苏幕遮。”我投影苏幕遮全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 看完全词后,有个学生问:既然王实甫是化用范仲淹的词,为什么王实甫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虽然这个问题不在我的预设

2、中但我觉得这个“花”和“叶”值得探究,于是说:“刚才那位同学问得好,黄花地和黄叶地,仅一字之别,那么在端正好里用花好还是叶好?请大家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思考讨论一番后,大部分学生得出了一个折中的结论:两个都好。我说:“既然两个都好那么能否把两个字互换呢?古人作诗词非常讲究炼字,问题肯定不会这么简单,现在请大家把这两个字还原到词曲中,然后从不同角度来辨析其中的差异。”过了一会,有学生举手说:“这个与作者的风格有关,范仲淹是豪放派,而崔莺莺是相府千金因此范仲淹用叶,崔莺莺喜欢花。”很多同学马上笑了,说端正好不是崔莺莺写的,是王实甫写的。我说:“他的回答是有很大的漏洞,不仅端正好是王实甫写的,范

3、仲淹是不是豪放派词人也需要商榷。”我顿了一下继续说:“不过,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文如其人,每个词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可以从词人的创作风格这个角度来辨析。”顺着这个思路,学生和我一起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王实甫是元代“文采派”代表剧作家,用“花”符合他“花间美人”的词曲风格而范仲淹虽不一定是豪放派词人,但一代名相自有广阔的胸襟,用“叶”字更能体现词作阔远的意境。这个结论有一定道理,但显然可以进一步开掘,我请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学生举手说:“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端正好中晓来谁染霜林醉可看出叶子是红色的,如果前面再用黄叶,就矛盾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霜叶是指枫叶枫叶是红的,难道秋天只有枫叶吗?很多

4、树叶在秋天不都是黄的吗?”我总结他们两人的话说:“是的,秋天不仅仅有枫叶,这样看就不存在矛盾的问题:但是前面写叶后面又写叶,就有点重复了改成花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学生点头同意。又有些同学谈自己的看法,但不得要领。我继续引导:“诗词鉴赏的黄金路线是由象入意也就是从意象人手,体悟意境,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意图。黄叶也好,黄花也罢,其实都是两个物象,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探究一番。”学生回到词曲本身,再次思考和讨论。有学生站起来回答说:“端正好通过碧云、黄花、秋风、北雁、霜林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图画色彩艳丽而又萧瑟凄清,很好地表现了崔莺莺悲苦凄凉的情感,这也符合作者王实甫唯美的风格:而苏幕遮通过碧云、

5、黄叶、秋波、芳草、斜阳等意象创设出凄清阔远的意境,来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回答得准确全面,所有同学都欣然赞许。但“黄花”与“黄叶”之别还是隔了一层,我肯定了他的回答:“回答全面准确,但还可以进一步辨清意象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诗人选择何种意象是从抒发何种情感角度考虑的,这样直接联系可能会有更具体的启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一致认为,端正好主要表达了离别悲苦的相思之情而苏幕遮主要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思乡之情“黄花”的意象适合抒发相思之情,而“黄叶”的意象便于表现思乡之苦。这个结论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我没有停住,继续向纵深处引导:“我们通过辨析。明白了意象与诗词情感的关系,这样来看,端正好抒发相思之情用黄花

6、,而苏幕遮表现思乡之苦则适合用黄叶,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需要印证。”我顿了一下接着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标志着诗词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诗人在长期创作过程中的沿袭和创新使得许多意象具有了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比如一看到长亭我们就知道要表达送别,一看到红豆我们就明白要抒发爱情:顺着这个思路,大家从学过或者了解的诗词中找一些使用黄叶、黄花的词句,看看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大家忙活开了。很快就有人找到了使用“黄花”意象的诗词:“李清照的词里有许多词句使用了黄花,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等等。”顺着她的话,我说:“是啊,李清照的确偏爱黄花,那么黄

7、花这个意象是不是表达相思之情呢?”答案很明显,我向学生介绍了李清照的人生际遇尤其是国破家亡夫死飘零的凄苦生活,因此词人后期的词作往往蕴含着难以排遣的孤苦寂寞之愁对丈夫赵明诚的痛苦的刻骨相思是其中主要的情感之一,而“黄花”这一意象所营造出来的菊花遍地、花落人亡的意境既符合词人的凄凉身世,又抒发了对亡夫的刻骨相思之情。“黄花”的问题解决了“黄叶”却难住了,学生很难找到有“黄叶”的诗句。而我自己对有关“黄叶”的诗句也知之甚少,只在黑板上写下了诗人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诗句,请学生理解“黄叶”的内蕴。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通过雨中黄叶表现灯下白头之人的凄苦寂寞和老大之悲。一番探寻之后,我总结说:“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黄花这个意象的确常用来表达凄苦的相思之情,而黄叶虽不一定与思乡有紧密的联系,但至少可以肯定端正好使用黄花和苏幕遮使用黄叶都是很贴切的,如果互换的话就不能这样完美地传达出整首词的情感和意旨了。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番寻觅过程中我们学会了赏析诗歌的一些方法:知人论世,由象入意。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从广阔的诗歌视域中来寻觅意象的稳定内涵,而这已经上升到了诗歌文化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