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14765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堂导学问题设计策略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抽象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枯燥的理论,让学生产生枯燥之感,甚至敬而远之。好的导课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 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 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在数学教学中以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课前预习,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向导,还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其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导学问题的

2、设计应该关注知识的迁移点、发展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理解的盲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词:问题;导学;设计 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 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

3、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 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 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

4、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明确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指导思想,从操作层面提出“三先三后”的显性要求:即先学后教、先生后师、先练后评,提出“问题导学”的教学构想。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民治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学”上做足文章。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导学问题一般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找寻新知生长点,即编组有助于迁移新知的

5、练习,通过练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问题直指新知迁移点;二是找寻生活中的知识原型,为概念的有效建构提供表象认识,这一点在概念教学中尤其重要;三是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即围绕教材中例题的重点与过程展现不够充分的地方设问;四是让学生写下自己的困惑与问题,以备课堂质疑。下面,就结合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教学内容,谈谈导学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一、导在新知迁移点“为迁移而教”是教育领域十分流行的口号,也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理念。多数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

6、、法则等等,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比如,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78507 1006478 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这组导学问题的设计围绕着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提取“数位对齐,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

7、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二、导在知识发展点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许多数学知识,尤其是一些数学概念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生活实例的支撑。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实例,并通过相应的观察与操作活动,积累一些感性经验,有助于

8、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形成概念。例如,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2.做一做。用长方形纸剪一个三角形,你能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吗?3.学一学。认真阅读教材第2223页,思考:怎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任意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很多,如果不是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学生往往熟视无睹。安排课前“找一找”,学生有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障,因而能够寻找和发现许多含有三角形的物体,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萌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设计成三角形呢?”从而增强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内驱力。而

9、“做一做”和“学一学”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也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进行了铺垫。三、导在自学关键点就教材例题而言,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引领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例题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追问,把学生的自学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比如,五年级(上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1,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自学课本,思考:18表示的是什么?用182求的是什么?试着将例1的表格填写完整。(2)想一想。你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列举吗?比如说画图。(3)算一算。计算每种情况下面积的大小,

10、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4)试一试。如果换成是24根栅栏,你能像书上这样列举吗?在这道例题中,正确理解18根1米长的栅栏与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要“一对一对”地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就要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用182。上面的设计,着力引导学生看懂教材,并鼓励学生尝试用其他的策略来列举,同时,通过变换题目数据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以满足学生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再比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2,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思考:“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表示什么意思?它包括哪几种情况?(2)试一试。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把例2第一种思路的7种不同的方法列举出来吗?(比如说借助

11、文字、符号或图形)就这个例题而言,准确解读“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意思是关键。正确分类是“一类一类”地数出来的前提。其次,教材并没有把例2的第一种思路完整地列举出来,而提醒学生个性化地进行列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例题的重点与难点之处,并尝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自然就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交流会变得顺畅,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容易理解与把握知识。四、导在理解盲点处教材往往是对动态知识的静态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往往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东西。也正因这种“固化”的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我们最好能设计系列性的导学问题,使学生

12、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教材文本,理解文本。比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1)学一学。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的?书上第一张表格是从1个3人间列举的,这时2人间的10是怎么得到的?3人间为2时,2人间的后面怎么画了道横线?3人间为3时,怎么算2人间的间数?你能继续往下列举吗?(2)想一想。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你会吗?在书上的表格中填写好。(3)试一试。如果住宿的人数改成24人,这时可以全部住3人间吗?可以全部住2人间吗?这时又该怎么列举呢?自己试一试。这道例题的列举过程,教材回避了只住2人间或只住3人间的情况,因为23人单纯住2人

13、间或3人间都不满足题意,因而在列举的时候是从1个3人间开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只住某一种房间的情况却是客观存在的。当住宿人数变成24人后,我们的列举就应该从0个3人间开始。再说用表格来列举,如何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每个数据又是如何思考并计算得到的,也是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盲点。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使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展开。五、导在思维创新处对于课前自学,也有一些教师持怀疑态度,总感到教材毕竟已经呈现了一些解法,学生看书后会不会满足于教材中的解法,而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为避免学生思维的惰性,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解决问题,关注

14、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比如,上面提到的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1的预习,除了引领学生思考18与182的意义外,我们还注意引导学生用与教材不同的方法(如画图)进行列举。从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采用画图的方法不仅同样可以清楚地得出四种不同的围法,而且画图的方法还能清楚地看出围成长方形的面积的大小,而由此引出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宽的大小与面积的关系就显得十分自然。以上主要介绍的是新授课的问题设计,就练习与复习课而言,练习课的问题设计重在知识的构建与演练,复习课的问题设计重在知识的梳理与建构。总之,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教材,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这样的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