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顾盛红.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114224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顾盛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顾盛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顾盛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顾盛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顾盛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愁》教学设计 舟山市大成中学顾盛红.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乡愁教学设计舟山市大成中学 顾盛红教学设想:乡愁是一首经典的抒情小诗,短小但意蕴深厚,诗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乡愁,短短88个字中蕴涵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文化,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厚重主题并非易事。因此,本课的教学注重循序渐进,注重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朗读一步步走进 “乡愁”意境;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体验诗人内心深处的浓重的“乡愁”。由于我们的学生鲜少有离乡背井的经历,偶有离家也只停留于表层的体验,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在加强学生的诵读与品读的过

2、程中,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使他们的情感逐步丰厚起来,在课堂上有自己深刻、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理解诗歌的厚重主题。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厚重主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诗歌蕴含的深情。1创设情境:1972年,台湾的一个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窗棂,洒满房间。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抬头眺望,不禁双眼朦胧,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于是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

3、而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教师配乐朗诵2请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初步感知诗歌所蕴含的深情。要求:请大声、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你能体会到一种什么样在滋味呢?3请学生交流读完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4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读出诗人的深深眷恋之感,师生点评。5齐读全诗,感受深情。二、品读赏析,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1乡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的一种思乡之情,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你能找出诗人是借助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物象)来表达乡愁的吗?(板书: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歌通常用形象来说话。)这种物象在诗歌中我们称之为意象,意

4、象就是客观的事物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个意象有怎样的特点?又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师生共同探讨:(1)“小小的”邮票。 邮票自然是小的,但是如果删去“小小的”,味道会如何呢?读一读。 加上“小小的”,再读一读。说说“小小的”中间有什么“大大的”?小小的邮票,大大的空间,长长的距离,深深的离愁。 小小的邮票,如那小小的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师结: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诗人深深的依恋。(2)“窄窄的”船票。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着诗人绵绵的思念。(3)“矮矮的”坟墓。清明时节的孤单和遥远让很多人扫墓的时候都会泪如雨下,而余光中呢,那“一方矮矮的坟墓”又暗示了一些什么感情呢

5、? “一方”的意思就是小,“矮矮”也是一样,坟墓这么小,但诗人和母亲的距离却是天人相隔,那样遥远。这些词语表达出了诗人的心痛。“矮矮”也表达出了诗人情绪上的极端压抑。师结:一方矮矮的坟墓,寄托的是诗人悲哀的痛楚。(试着读一读,读出这种沉痛之感)(4)“浅浅的” 去掉这个词,“乡愁是一湾海峡”,有什么变化吗? 联系初一学过的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一定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为什么说天河是浅浅的?浅浅的天河突出了阻隔之深,逾越之难,反映了牛郎织女相会艰难,可望

6、不可即。那么余光中用“浅浅的”一词想表达什么?师生讨论明确:小小的邮票可以寄去我对母亲的思念,窄窄的船票也让我有机会可以看到我的新娘,可就是这么一湾浅浅的海峡把我和祖国分隔两头,站在海峡的这一头遥望,我甚至可以望见祖国大陆,可我无论如何就是过不去啊,这是一种多么沉痛而又无可奈何的乡愁啊!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全融在了“浅浅”一词当中。一湾浅浅的海峡,寄托是诗人无奈的惆怅。 这里作者还用了一个特别的量词“一湾”,海峡可以说“一道”或者“一个”,可作者为什么要用“一湾”来形容呢?提示:“湾”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水流弯曲的地方。学生讨论明确:“一湾”包含了深厚的意蕴:大陆人民与台湾同胞虽近在咫尺却难以聚首

7、,两岸人民翘首相盼却相见无望,一个看似简单的量词却深刻地反映了两岸人民和平统一之路是曲折惊险的,充满坎坷的。师结:诗以一字为工。诗歌用形象的语言表达感情。“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一方”“一湾”这些词以小而轻的形象承载了浓浓的乡情。而且重章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为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惆怅的基调。(男女生咏叹式朗读)3.由此我们发现,诗人诗人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不一样。四个诗节分别表现的是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师:小时候,求学在外,乡愁是一种恋母愁, 长大后,新婚离别,乡愁是

8、一种思妻愁, 后来啊,与母亲生死隔绝,乡愁是一种哀痛的丧母愁, 而现在,与大陆隔海遥望,乡愁是一种沉重的恋国愁问:这乡愁是随着什么而逐步加深、升华的?时间的推移。4.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诗人的这份怀乡之情愁日渐浓重,要知道,诗人二十分钟写就的乃是其一生的思乡之念想、民族之眷念啊!但我发现这一组词中有两个字并非是表示时间的词,你们发现了吗?(“啊”、“而”)我们试着去掉这两个字,读读看;再加上去,读读看,能读出什么意蕴来吗?师生讨论明确: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好像作者长长的一生都在这“啊”字中了。读起来,有一种深深叹息的沉重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沧桑感。一个“而”字,使诗的

9、内容有一种转换,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递进,“后来啊”把情感拉得很长很长了,“而现在”就把诗人最深的一种乡愁对祖国民族之眷恋深情(祖国情民族恨)推到了读者面前。这样,情感上有起伏,而且能凸现全诗情感的高潮。5.男女生各一朗读三、四两节。6.师结:作为抒情主人公的“我”余光中先生以“小我之情”作铺垫,要抒发的是“大我之爱”,即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深思恋。如果说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那么最后一个诗节则上升为了国愁。(板书:家 国)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读出每一诗节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来,尤其是最后一节,诗人的情感喷涌至高潮,我们的朗读也应该随之达到最深情的高潮。7.分组朗读,配乐(每组一小节,最后一节

10、齐读,加教师最后一节咏叹)。 三、拓展升华,理解诗歌的厚重主题。 过渡: 同学们的朗读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动人,但似乎还是缺点什么。缺点什么呢?还是让我们从诗人的经历中去寻找答案吧!1. 【出示】余光中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江南到四川,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后来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了这首乡愁。2余光中在他的散文中这样写道:【出示】“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厚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

11、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3.问:余光中一念耿耿呼喊着的除了故乡的土地之外,还有什么?(祖国历史,民族文化)是啊,我们没有诗人那样的漂泊经历和文化体验,所以,我们的朗读缺少一种人生沧桑的厚重感。的确,余光中的乡愁是厚重的,这种乡愁不仅是个人之家愁,更是对故乡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他说:“后来我才慢慢地意识到,【出示】(齐读)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4. 师:这是一份多么浓郁而沉重的乡愁啊!而像余光中那样,乡愁中既有个人的沧桑感,又有民族同根

12、、文化同根归属感的老人还有许许多多,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另一位沧桑老人的画像。【课件出示于右任晚年图片】师: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故乡陕西。晚年的于老先生,特别想念大陆,想念妻女。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啊!但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曾写下一首哀诗望大陆【课件出示,师生饱含深情的朗诵】(配乐):“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shng。”师:望大陆表达的

13、情感也许比乡愁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痛,因为那是一位迟暮老人临死前心底最强烈的呼唤啊!但两者情感中对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却是一样的。5. 师结:我们发现,无论是余光中,还是于右任,他们的乡愁都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华民族所有漂泊海外的游子对中国民族之根、文化之根的追寻与眷念,有多少华夏子孙在刻骨铭心地品味着一个游子地理的乡愁、历史的乡愁和文化的乡愁,那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中国人最深厚而永恒的情感。让我们怀揣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再一次跟随着著名朗诵家陈铎老人深情地吟诵全诗。(播放朗读录音)四、课后阅读作业(配乐)师:最后把余光中先生的另外两首乡愁诗乡愁四韵和当我死时送给大家,请大家课后欣赏,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不论今后身处何地,都能用心去追寻我们自己心中土地的故乡、历史的故乡和文化的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