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1142130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重点复习题目.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绪论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稳态:是机体内环境的构成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的稳定或动态的平衡的状态。2、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进行的调节,通过反射的方式来完成的,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重要的调节方式。特点:快、短、准。凝血、分娩、降压反射等。体液调节:是指由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的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体液的运输,到达并作用于全身各器官、组织的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调节这一器官组织的活动。特点:慢、广、长。胰岛素等。自身调节:指某些器官或组织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自身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幅度小。肾血流量、脑血流量。反

2、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组成。非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其反射形式相对固定,它的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由种族遗传因素决定的,数量有限。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它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是个体在生存中根据所处的生活条件建立的,其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固定的,灵活可变,并且具有预见性。反馈:受控系统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到控制系统,纠正或调整控制系统对受控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过程。负反馈: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从而减弱或抑制控制系统的活动,意义:维持稳态 举例:降压反

3、射、肺牵张反射;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同,从而可加强控制系统的活动。意义:自动快速完成生理活动,举例:血凝、分娩、排尿反射等 二、细胞1、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概念和实例?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 如氧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尿素和酒精及类固醇(甾体)激素等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通道或载体的帮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如G,Aa,(载体介导)及带电离子(离子通道蛋白介导)试述G跨膜转运的类型与特点。类型:经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载体是指细胞膜上具有的许多功能专一的载体蛋白质

4、,它们具有与被转运物质特异性结合的位点,在物质浓度高的一侧与物质结合,通过本身构型的变化或转动,将物质摆渡到浓度低的一侧,再与该物质分离。特点:具有较高的结构特异性,每一种载体只能转运具有某种特定结构的物质;具有饱和性,当膜一侧物质浓度增加到某一限度时转运量不再增加;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离子介导的易化扩散: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转运速度快;具有闸门调控性。如Na通道、K通道等。主动转运:是细胞通过耗能进行的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如Na-K泵维持细胞膜内高k膜外高na的不均衡分布。出胞和入胞:是指大分子物质和物质团块通过复杂的膜生物学过程进出细胞的方式,也是耗能过程。例如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

5、2、 生物电-试述神经细胞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及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与心肌细胞比)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负外正。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膜电位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极化: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绝对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去极化。当膜内电位高于膜外电位时称为反极化。当静息电位的负值加大(绝对值加大)称为膜的超极化。细胞在去极化、反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神经和肌肉细胞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在细胞膜两侧某些带电离子的不均

6、衡分布,以及膜在不同情况下,对这些离子具有选择通透性,是静息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神经和肌肉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约30倍,细胞外Na浓度比细胞内高约20倍,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很小,发生的离子流动主要是K的外流形成细胞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指心室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即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若以膜外电位为0,膜内为-90mV。形成机制: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形成浓度梯度;膜上离子通道对不同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膜上的na-k泵的主动转运离子作用。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细胞外Na浓度比细胞内高,心肌细胞

7、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细胞内的k外流达到平衡电位,此外,少量的na内流同时Na-K泵的活动也参与了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K离子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心室肌细胞实际所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是K离子平衡电位、少量Na离子内流和生电性钠-钾泵活动的综合反应。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上升支-有效刺激膜去极化钠离子通道开放少量钠离子内流膜进一步去极化更多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以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快速内流驱使膜电位接近Ena(钠离子内流);na通道失活,下降支-钾离子外流。Na泵在复极后作用:泵出进入膜内的na,同时泵回膜外的k。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特征:去极化0期迅速,复极过程缓慢,

8、有平台期,持续时间长,分为1234期。产生的机制:0期是去极化主要由Na快速内流形成。复极化1期是短暂性一过性钾外流形成。2期主要是由于同时存在Ca内流和K外流。持续时间长,是心室肌细胞区别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的主要特征。3期k离子快速外流,4期是静息期,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5、动作电位的特点(传播速度)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爆发就会达到最大值;不衰减性扩布,一旦爆发,立即向整个细胞扩布,不会因为距离延长而减少;脉冲式发放,不可能发生融合。6、局部反应的特点等级性反应;局部电位只能向邻近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可衰减性传导);无不应期;具有总和效应7、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性传递过程神经纤维动作电

9、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进入前膜前膜释放AchAch激活后膜Ach受体,通道开放终板膜对钠离子、钾离子通透性增高钠离子内流(占主要)和钾离子外流终板膜去极化,称为终板电位电紧张性扩布至邻近肌膜达阈电位动作电位试述引起神经细胞兴奋的途径和机制。答: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阈电位:能导致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阈强度(阈值):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刺激: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能使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能引起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10、一次阈下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先后连续多个或细胞膜相邻多处给予阈下刺激所产生的局部反应局部电位具有总和效应,当叠加后的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即可引起一次动作电位。兴奋性高低的判别标准: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的绝度值增大,其与阈电位的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阈电位水平,阈电位上移其与静息电位的差距增大,兴奋性降低;离子通道的状态,离子通道处于失活状态时兴奋性为零,通道处于备用状态或恢复至备用后细胞具有正常的兴奋性。阈刺激或阈强度的大小与组织的兴奋性高低呈反变的关系:阈强度大,表明兴奋性低;当细胞的兴奋性升高时,引起动作电位的阈刺激会降低。 2条途径引起神经细胞兴奋的机制:即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或连续多

11、个阈下刺激(局部反应叠加)作用于神经细胞,膜去极化钠离子通道开放少量钠离子内流膜进一步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更多的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以很强的电-化学驱动力快速内流驱使膜电位接近Ena(钠离子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三、血液系统1.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2.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等高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约25mmHg,其中白蛋白因分子量小、数量多,故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白蛋白。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血浆容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性形、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功能:高效率运O和CO

12、、缓冲体液酸碱度和免疫功能。血小板生理特性:粘附作用、聚集作用、释放作用、收缩作用、吸附作用。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凝血、抑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从血管中流出,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期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期3. 血液凝固期。内源性凝血途径:?完全依靠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的途径所有参与凝血的因子均来自血液;始动因子是因子;因血管内皮露出胶原纤维(或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而启动;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的因子多,因而耗时长, 比外源凝血慢。如缺乏 . . 分别称为甲型、乙型和丙型血友病。 外源性凝血途径:

13、?由血液外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F)进入血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始动因子是因子 ;TF是血管组织损伤释放出的,属辅因子,与结合并使a催化效力增加千倍;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过程涉及因子少,因而耗时短, 比内源凝血快。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交叉配血: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这称为交叉配血的主侧,将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做配合实验,这称为交叉配血实验的次侧。如果交叉配血实验的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如果主侧无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则只能在紧急情况下反应。肝素抗凝的过程:肝素是由肥

14、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一种酸性黏多糖,肺,心,肝,肌肉组织中含量丰富,它能与血浆中的一些抗凝蛋白结合,增强抗凝蛋白的抗凝活性,如肝素和抗凝血酶结合可使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100倍,使凝血因子失活,达到抗凝作用。中暑引起昏迷的原因(渗透压变化):大量出汗引起水分大量丢失(溶剂)电解质丢失较少(溶质)血浆(溶液)浓度增高渗透压水分由细胞内出细胞外脑细胞皱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衰竭昏迷。肿瘤晚期昏迷原因(渗透压变化):肿瘤晚期电解质丢失na、k(溶质)血浆浓度血浆渗透压水分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脑细胞水肿,功能障碍昏迷四、循环系统: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与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

15、脏泵血和充盈过程:心房收缩期0.1s、心室收缩与泵血(等容收缩0.06s、快速射血期0.1s、减慢射血期0.15s)、心室舒张与充盈(等容舒张0.06s、快速充盈期0.11s、减慢充盈期0.22s)期。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与心率。心室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对搏出量的影响-异常自身调节:在一定范围内,促进。心室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对搏出量的影响:增高,射血阻力增加,搏出量减少;前负荷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强,维持适当的搏出量。持续高血压,泵血功能减弱。心肌收缩能力的影响-等长自身调节:增强,搏出量增加;减弱,减少。心率对心脏泵血的影响:一定范围内,心率

16、加快,输出量增加;过快,充盈减少,搏出量减少。过慢,减少。3、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射血分数: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即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3.0-3.5L4、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机制:窦房结细胞最大复极电位-70mv和阈电位-40mv水平绝对值小,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0.1v/s。波形仅表现为0.3.4三个时期。0期去极化是由慢Ca内流形成,过程缓慢,持续时间长。复极化3期是由ca内流减少,k外流增多,达到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由k外流进行性衰减和慢ca的内流引起。达到阈电位,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为慢反应自律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