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设计[41].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13907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教案设计[4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孔乙己》教案设计[4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孔乙己》教案设计[4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孔乙己》教案设计[4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乙己》教案设计[4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教案设计[4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乙己教案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2了解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3了解小说精巧的布局学习目标:1、 会讲孔乙己的故事,分析孔乙己的形象。2、 理解小说的主题。3、 学习作者的写作艺术。教学重点:分析孔乙己的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作者的写作艺术。一、 导入新课集体朗诵第9节 提问:第九节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前句归结了以上各个场面不同人们的笑,说明孔乙己的存在,不过是逗人发笑的笑料;后句预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在那冷酷的社会里,他只是可有可无的戏弄对象,这是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下必然产生的悲剧。这句平平淡淡的

2、话寄寓着作者浓烈的感情:对孔乙己既哀其不幸,又批判其麻木不仁和苟且偷生,以画龙点睛之笔,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 二、学生朗读第10节 提问:掌柜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尔想起,他在掌柜等人头脑里印象不深,只是由于他欠的十九个钱才想起,承接上文(“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又引起下文(一酒客讲“他打折了腿”)。 三、结合“理解分析二”回答 明确:侧写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成残废,用“竟”和反诘句突出丁举人作为地方上封建一霸的凶横残暴和狠毒。小说写一个读书人毒打另一个读书人,再次点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科举制度。丁、

3、孔二人,同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科举中,一个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的“举人老爷”,成了狠毒的“吃人”者,一个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跌了下来,成了可怜的牺牲品,这就深刻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四、学生朗读第11节 提问: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和第一次出场有什么不同?请从肖像、声音、神态、动作几方面加以比较。(教师画比较表,每项由学生找出课文语句教师概括填写)。 以上对比,说明了封建制度不但戕害了他的思想,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孔乙己已经不成样子,周围的人们仍对他取笑,这反映了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 五、教师朗读12、13节 提问: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

4、,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点出了“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提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因事隔20多年,无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死亡是必然的。又由于在社会上毫无地位,根本无人重视,即使死了也是默默的无人关心的。小伙计确信其死,但又始终没有听到确实可靠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六、启发学生讨论,概括中心思想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七、师生共同归纳欣赏本文精巧的布局明确要点: (一)描述鲁镇咸亨酒店,为典型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以插叙说明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物形象完整,情节紧凑。 (三)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四)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八、布置作业 回答“揣摩运用四和五”及“积累联想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