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134814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浅议如何更好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日益显示其积极的作用。而数学学具已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时最主要的工具。要发挥数学学具的作用首先要在有操作学具的必要性时进行学具操作,在操作学具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形象直观的逻辑思维转化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并内化为能力。数学学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

2、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一、形成操作学具必要条件与教学氛围,使学生乐学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系统行为。操作学具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白操作的目标,即研究什么事物,观察什么现象,或者分析一种什么关系等,然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提示操作的方法。比如,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先怎么摆,再怎么

3、摆,甚至在边摆边看中怎么想,怎么说,教师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学生操作起来有头有尾,促进了思维活动的准确开展。又如,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这样提出要求:作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顺着这条高把它剪开;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什么形状?根据拼成的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感于设疑,敢于借助学具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

4、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学具操作活动中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时,238怎么算?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23根小棒(2捆各10根,加上3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8根,想一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已会发现从散开的3根中减8根不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找到三种不同的摆法:(1)将2捆小棒全部打开为20根,与散开的3根合起来是23根,从23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下15根。(2)从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8根,剩2根,与剩下的1捆加3根合起来是15根。(3)将2捆中拿出1捆打开为10根,再与3根合起来为13根,从13根

5、中拿走8根剩5根,最后与一捆合起来是15根。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已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算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具体算法.二、有目的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计划地学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

6、选择恰当的学具,还要明白解决的问题;(2)引导学生自已探究方法;(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4)操作中,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5)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例如某老师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从学具操作袋取出1个圆柱和3个不同的圆锥,并分别将圆锥标上1、2、3,(圆锥1与圆柱等底、等高,圆锥2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圆锥3与圆柱等高不等底)教师出示以下实验要求:比一比,把每个圆锥的底面、高分别与圆柱比一比,并在下表中填入“=或“”.猜猜看,分别用圆锥1、圆锥2、圆锥3盛水注入圆柱筒内,几次可以

7、注满。量一量,分别用3个圆锥作为量具向圆柱内注水.(圆锥筒内水既要盛满,又要一滴不漏地注入圆柱筒内),看看几次注满.(次数填入表中)设计这样的学具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发现圆锥的体积公式,并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尤其是“猜一猜,别具匠心,为学生操作学具增加了动力,这样便形成了“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已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

8、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在教分数的初步中,叫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四分之一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创造,并启发他们的思维,结果得出的图形让老师出乎意料,并且有些很意外的折法让学生当小老师做解说,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注意引导学生从学具操作中抽象出数学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难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时,让学生用学具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

9、3个2。操作学具就到此为止,但没有下面的圈一圈,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很难把3个2转化为2的3倍任何一向数学活动不单但是活动,还应完成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动手操作后没有解说没有反思,就不了了之的话,那还是徒劳的.三、根据不同学具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在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则要求学生两人为一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由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观察自制模型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借助形象思维很容易找出结论.而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认识后,教师又按排学生利用这些图形的学具进行拼图游戏。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非常认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房子、机器人、小动物等。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价值,更促进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开发了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