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1116499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41052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更新日期:2009-04-15 点击: 刘瑞俊覃春荣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加味当归芍药散;中医药疗法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简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下消化道疾病,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理想治法。笔者自19931998年用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38例,并与西药组26例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表12组治疗效果表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8 5 13 15 5 86.84 对照组 26 0 6 11 9 65.38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观

2、察组38例,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3岁,平均35.6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21年,平均11.6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8岁,平均32.4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8年,平均10.2年。2组病例年龄、病程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全部病例按照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1:有典型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粘液血便或脓血便;经结肠镜检查或钡灌肠检查确诊;除外细菌性痢疾、肠结核、肠癌等疾病。2治疗方法2.1观察组用加味当归芍药散,药用:当归10g白芍30g川芎6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0g党参15g

3、干姜8g败酱草15g川黄连10g秦皮10g木香10g脾虚甚者加黄芪15g;肝郁甚者加柴胡10g,枳壳10g;阳虚者加附片10g(先煎),桂枝6g,或合桃花汤;湿热重者加苍术10g,黄柏10g;血虚者加阿胶10g(烊化);粘液偏多者加乌药10g,薏苡仁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15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统计治疗结果。2.2对照组用西药治疗:柳氮磺胺吡啶口服,每次0.5g,每日3次;强的松口服,每次5mg,每日3次。疗程同观察组。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参照文献1标准。近期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常规正常,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粘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大便常规正常,

4、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粘膜病变基本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大便次数减少,肠镜(或)钡剂灌肠粘膜病变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肠镜(或)钡剂灌肠粘膜病变无改变。3.2治疗结果2组疗效比较见表1。2组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4典型病例患者,女,35岁,干部,1995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腹泻、腹痛、解粘液血便3年。3年前不明原因地发生腹泻、腹痛,解粘液血便每日45次,伴里急后重,发热,口渴,经中西医治疗,症状稍有缓解。曾于1994年5月,因症状稍有加重,到某市医院检查,经肠镜检查结果为乙状结肠粘膜有溃疡性改变,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予西

5、药为主治疗,症状缓解,现经人介绍求治于中医。诊查:腹泻日行23次,大便质稀以粘液血便为多,左下腹隐痛而不胀,纳差,口味略淡,常感周身疲乏,舌淡江、苔白厚腻中有浮黄,体质略瘦,脉弦细重按无力;血常规Hb70g/L,大便常规红白细胞(),肠镜报告(外院资料):乙状结肠溃疡。西医诊断同上,中医辨证为肝脾不调,气血不和,湿热郁滞。治以柔肝健脾,益气和血,清化湿热,用加味当归芍药散治疗,药用:当归10g白芍30g川芎6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0g党参15g干姜8g败酱草15g川黄连10g秦皮10g木香6g3剂水煎服,日服3次,忌冷食及油腻之品。二诊:服药后大便次数稍减少,日解2次,便质较前为溏,仍带

6、粘液及血,时有腹痛,舌淡红,苔白厚湿腻,中略有浮黄,脉弦细仍无力;方药略起效用,守方5剂。三诊:大便溏烂带粘液,无血,日解2次,腹不痛,纳食略增,精神稍好,舌淡红,苔白厚湿,脉滑细,症状大有改善。肠道湿热之滞已解,脾胃虚弱之气未复,肠壁未固,改以柔肝健脾,益气固肠为主,方减败酱草,秦皮,川黄连减量为6g,加黄芪10g,陈皮10g,乌梅10g,7剂水煎,服法如前。后续诊2次,症状体征消失,嘱其服药至一月复查肠镜,结果肠镜示结肠及直肠粘膜无病变。5讨论与体会溃疡性结肠炎病变部位主要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属一种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粘液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类似于祖国医学的“痢疾”、“肠

7、癖”等病证。现代医学无特异性治疗,多用激素及磺胺控制病情,有一定的效果,但较易复发,久用副作用大。中医根据证候多责之于湿热蕴肠,脾虚肝郁,久则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以健脾为主,兼清湿热,标本并治。笔者认为本病起因乃湿热为患,迁延日久累及肝脾,至其慢性期多呈肝脾失调,气血两虚,气血失和,津液失运,湿热之邪缠绵不去,甚则肝脾肾虚,寒热错杂;治疗当以疏理肝脾,调和气血,清化湿热为枢要。当归芍药散为金匮要略之方,功能柔肝健脾,活血利湿,原著用于治疗“妇人怀娠腹中睵痛”,笔者用本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其能疏理肝脾,调和气血,布运津液,颇合本病病机。方中芍药、当归、川芎和血以

8、运气,芍药倍于他药,以柔肝不使其克脾土,赵以德解原方说“此因脾土为木邪所客,谷气不举,湿气下流,搏于阴血而痛,故用芍药多他药数倍,以泻肝木”2,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筑土以御水,乃“利小便而实大便”也,加党参、干姜益气温脾,振奋中洲,加败酱草、川黄连、秦皮洁化肠道湿热,加木香理气,诸药合用以使肝木条达,脾土健运,气血调和,湿热清化,故而对本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编辑彭洁林江)刘瑞俊(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中医院钟山县钟山镇书香西路25号542600)覃春荣(广西钟山县人民医院542600)参考文献1,江苏省卫生厅.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07108.2,姜春华.经方应用与研究.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3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