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11102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情境教“活”数学.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设情境教“活”数学 创设情境教“活”数学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管亚明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一切有效的活动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 ”良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一、妙用媒体情境,给学生乐学的氛围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选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营造良好的乐学氛围。1.电子白板(1)无限克隆功能。电子白板可以通过拖动文字或图片进行无限克隆。数字与编码一课,教师随机拖动屏幕上的几个数字,克隆组成“110”、“119”等数,让学生说知道的信息。白板魔术般的变出许多新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

2、心。同时,把数字组成编码表示信息的过程动态地呈现,学生能感受到数字与信息之间的关系。(2)屏幕遮盖功能。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白板的屏幕遮盖功能可以创设出猜测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学生在猜测后,教师移除遮盖物揭示答案。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一验证”不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培养了创新能力。在教学身份证的编码时,教师先将编码规则用图片遮盖住,学生汇报时再逐一呈现,验证学生的答案。这不仅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知兴趣。2.微视频微视频声像具备,把它引入教学,将会给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圆的认识通过微视频组织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圆的画法中采用微视

3、频,解说和演示相结合,各步骤连贯、自然,细节演示得清楚,学生看得真切。在验证同一个圆直径、半径的关系时采用微视频,集中介绍量、画、折等不同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3.手机拍照学生的操作是需要时间的,汇报时若再到实物展台上操作,就会出现重复劳动现象。如果有多种方法,更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在巡视时,可以用手机逐一拍下不同方法,学生回答时把手机连同图片直接放到实物展台上展示。这样省去了学生摆的时间,却能达到同样的视觉效果。二、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创设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了

4、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1.感受景色美自然风光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充分利用这些美学资源,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其健康的美学情趣。倍的认识一课,可以摆放美丽的花朵研究倍数关系。把2朵红花看成一份,红花的朵数不变,蓝花的朵数变了,倍数也发生了变化。红花多开了或凋谢了一些,蓝花的朵数不变,倍数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在两种量的不断变化中开放地研究倍数关系,学得灵活,体验深刻。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知识。2.感受人文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文情境,更让学

5、生感到亲切。教师用“活”的例题、“活”的练习,能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在情境中教会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有丰富的内涵,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字与编码一课,展示一组学生从坐车到景点的旅游图片。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编码,不同的信息使用了不同的编码。学生不仅体会到编码的价值,更能感受到生活需要数学,数学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练习中设计找老师身份证号码的问题情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逐一排除,激发探究的积极性,兴趣深厚。学生不能解决的难题,由教师进行服务性的学习辅导。在编制学籍中,学生对入学年份理解有困难。此时教师出示学生的学号让学生理解,学生更感亲切

6、。三、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动手、动脑,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倍”这一概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低年级学生知识不成系统,对概念同化又缺少经验,获取概念时会碰到一些困难。理解几个几的含义是正确掌握“倍”的关键。此时教师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表示几倍。学生用圈一圈、画分割线、分开摆放等直观方法,表示出几个几,使“倍”和几个几之间达到融会贯通,正确理解和掌握“倍”,建立“倍”的概念。学生把每份分成一组,这种把具有同一种属

7、性的东西放在一起,就是集合的整体概念,又渗透了集合思想。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带着“每次分的结果有什么异同”这一问题情境动手分小棒,在动手中感知平均分的结果有剩余和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为学生学习新知建立活动经验。分完后再让学生将得到的表格、算式进行分类,在数据的比较中沟通新旧知间的联系,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解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时,可以再次创设“余数是怎样变化的?”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余下的小棒再次分一分,在活动中感受到: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还可以再分一堆。学生在动手分物中,为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建立直观经验。创设情境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用“活”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学生知、能、情、意的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