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第17课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六年制).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1109068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第17课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六年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第17课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六年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第17课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六年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第17课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六年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第17课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六年制).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第5单元第17课航海家的发现青岛版(六年制)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7.航海家的发现一、填空:1.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古印度人以为,()被站在乌龟背上的象群支撑着,乌龟蹲在蛇身上,()在上方旋转。2.我国古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等说法。3.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千米,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周,行程有()千米。4.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发,朝一个方向行进,一直不改应方向,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的地方,这是由于地球是一个()。5.若乘坐每小时翱翔800千米的飞机绕地球一圈,要连续翱翔()小时。6.公元1519年,葡萄牙人()从西班牙起航,开始了

2、令他名看重史的全世界航行。7.()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二判断。1.古代科学不发达,先人对地球全貌的认识有“天圆地方”之说,他们以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2.麦哲伦带领船队第一次达成了人类全世界一周的航行。()3.麦哲伦船队的全世界航海,说了然大地是一个巨大的圆球体。()4.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均匀半径为6000多千米。()5.先人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的猜想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认识科学不能用猜想的方法。()第1页/共3页6在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是赤道。()7生活中全部地点关系是固定不变的。()三、选择题。1.地球是一个很大的()A圆形B球形C球体2.下边不是航海家的是()。A.牛顿B.麦哲

3、伦C.哥伦布3.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能说明地球是()。A.圆形B.球形C.球体4.乘坐时速100千米的汽车环绕地球一周,需要连续走近()A17小时B17月C17年5.()经过它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了然地球是个圆球。伽利略B麦哲伦C哥伦布D郑和6.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也能说明地球是个()。A、圆形B、球形C、球体四、拓展应用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语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到好处。为何?还是没有完全“记死”的缘由。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语即可。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累积专栏”上每天一换,能够在每

4、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解说,也可让学生个人采集,每天往笔录本上抄写,教师按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即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语,日异月新,终归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储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第2页/共3页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添色添辉。有甲、乙两只兔子,身强力壮,意志坚定,夸下海口要跑步环绕地球一圈。甲兔子绕赤道跑一圈,乙兔子绕两极方向跑一圈,且跑的速度相同,日行1千米。请问:甲、乙两只兔子,哪一只最初跑完一圈?为何?绕赤道跑完一圈要几日?宋此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呼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当选翰林院的

5、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流行,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帮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此后,关于在“校”或“学”中教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方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师”之看法,大概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此刻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教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专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不是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问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纪的限制,老小皆可合用。不过司马迁笔下的“老师”自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不过“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必定是知识的流传者。今日看来,“教师”的必需条件不但是拥有知识,更重于流传知识。第3页/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