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1104092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自由在高处》有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自由在高处有感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一:自己的自由要自给邂逅这本书,缘于市机关工委悦读?分享读书沙龙活动。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热诚所打动。自由是什么?如何到达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假设为自

2、由故二者皆可抛。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论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表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

3、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必须成认,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先贤的确走过很多荆棘道路,带给我们珍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但也会发现,我们的国度似乎隐隐约约能感受到一种压迫性的紧张感。举个例子,洋节和土节,都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公共产品,却有人假借爱国与爱传统之名驱逐异端,时刻保持警醒、提防资本主义企图通过文化和平演变.而从小处,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思想,认真读书才能出人头地,考上大学就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们好似自小就被驱赶

4、着跑步前进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要跑在人前才不致于落后。这样的观念会让自己疲于奋斗,却未曾思考奋斗的意义为何;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放弃心中曾经萌芽的大胆新奇的念头却只能墨守成规;这样的观念会让我们在张扬个性与畏首畏尾的挣扎中最后选择了后者。人大略就是这样给自己套上了枷锁,成为只能跳出1米的跳蚤吧。莎士比亚写在哈姆雷特里的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做抽象的思考。比方,在这样的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把自己解脱出去。我想,这大略

5、也就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了。而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以概括为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比方星巴克文化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方人质不一定会对绑匪恨之入骨,有的时候是有可能爱上绑匪的;比方奖励可能异化为一种可怕的绑架人生的心理控制;比方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嫁鸡随鸡、逆来顺受;比方人人喜爱的顺境其实也是一种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国家之间确实存在利益竞争关系,但是,周遭并没有充满着对你的种种排挤。据我所知,我们眼中的那些文明国家也在一直绞尽脑汁改良自己的问题呢。不按群众认知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会完蛋。乔布斯说:你须寻得你所爱。找到最适

6、合自己的,生命才会有激情。你的人生道路不需要抄袭别人,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可以在空间上远离国家,可以在时间上找回自己。当然,实际情况是,即使你告诉自己高塔里没有监视者,鼓起勇气去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有时候你惊喜地发现你确实是自由的,而有的时候,那看得见的枷锁仍然让人进退失缩、左右尴尬。在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自救了。自救是对枷锁的反叛,不论是正面或侧面,不论是直接或间接,不论是直接冲击还是曲径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赎,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自己的自由要自给,只有解放自己的心灵,寻得自己的归属,才能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我相信,每一个人

7、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END读自由在高处有感二乔杰自由在高处这是一本2008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奖获图书。自由,每个人都在向往,帕特克里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在自由与自救中纠结着、矛盾着,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种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一个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种利弊中纠结着、徘徊着。熊培云告诉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那就

8、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发明和谐的工作气氛,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精心而立,不难发现,在我失意时,自由在高处有我心灵的契合: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当我困惑时,自由在高处给我指引: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当我自满时,自由在高处给我警醒: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目光。传

9、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的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这本书是一本适合慢慢阅读的书籍,打开的每一页,看到的每一句,都是一种人生的启迪和对自由另一种诠释。他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将我们视假设无睹或仿徨无计的问题都一一剖析开,让我们无形顿挫,更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本身以及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去评判他本身的对错,只是跟着这样一位作者领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一种迷人风采。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读自由在高处

10、有感三杨志豪自由在高处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取许多宝贵的思想,我们能够用更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我们甚至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来解放自己。自由在高处不是简单的社会评论,作者熊培云在评论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不断地启发读者,让读者不得不怀着批判与质疑来阅读这本充斥思想的大作。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快速地浏览这本书,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细细品读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这本书就能给你带来不凡的感受,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思考书中谈及的自由与责任。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着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着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这

11、是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领导自己的人生看似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学生能领导自己而不是被分数所领导呢?也许多数人会说没有分数就没有以后考学的保证,但如果我们一直只被分数所领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去走我们向往的那条路,则我们无疑会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流浪者,在短少思想财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着。社会上有太多希望带着千军万马的人,但他们往往连自己都无法带着好,正如新闻上频频出现的腐败官员,或许昨天他还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贪,希望带着着大家坚决正确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却因贪污被打下马。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无形的枷锁;但自由过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责任的边界。在这个围绕自由的话题中,作者还谈及了那位在瓦尔登湖离群索居的梭罗。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罗这样的生活,在那样的生活中,我们不必胆怯时间的不够用,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伪装自己,我们可以尽情思想,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获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走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清楚;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推荐语】作者能在根本读懂书中观点的同时,结合现实事件和自己的体验去分析和评论,真正有思考,才真正有收获。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