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扶贫开发文字.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10363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扶贫开发文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县扶贫开发文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县扶贫开发文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县扶贫开发文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县扶贫开发文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扶贫开发文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扶贫开发文字.doc(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为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任务,着力推进集中连片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实现贫困地区扶贫总目标,结合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重点区域,突出加强贫困地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全力推进扶贫地区水利发展新跨越,为实现扶贫开发总目标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编写了全国水利扶贫规划工作大纲,要求各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积极开展本地区的水利扶贫规划工作,并对扶贫规划工作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接通知后,我县水利局高度重视,成立了水利扶贫规划编制领导组,将本次扶贫规

2、划作为了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并联合了统计、农业、民政等有关部门与水利局多名技术骨干组成了编制小组,具体负责全县水利扶贫规划的编制工作。 *县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位于全国水利扶贫规划大纲中所列的11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地区,区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山洪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已成为制约全县人民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截止2010年底,*县共有人口31.75万元,其中贫困线以下人口16.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1%,贫困人口多,扶贫难度大。规划严格按照全国水利扶贫规划工作大纲要求,立足我县实际情况和全县大扶贫战略,结合已有和正在编制的各项水利规划,以保证和改善民生作为

3、了水利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规划建设一批贫困群众最关心,扶贫效益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工程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生活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的突破口。规划分析了当前我县自然条件和当前经济发展状况,掌握了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从全县贫困人口的分布、水利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贫困原因。并在总结以往扶贫地区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利扶贫的效果和作用,从农村饮水安全、防洪抗旱减灾、农田水利、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电建设、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水利改革与管理、水利能力建设等8个方面对扶贫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规划 ,提出了今后五至十年全县水利扶贫总体目标,并

4、提出了2015年与2020年具体目标和量化指标。规划匡算总投资26.3934亿元,计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按照优先安排对贫困地区有全局、长远影响的项目和优先安排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水问题的原则,分区、分步设施。重点选择一批目前群众最迫切解决的项目作为十二五建设的重点。规划实施后,可彻底改变我县水利设施落后的现状,摆脱影响我县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民增收,减少洪旱灾害损失,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环境又好又快发展。2第一章 基本情况第一节 自然条件一、自然地理*县位于*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径113*113*,北纬38*39*。县界北起*与*、*为

5、邻;南至*与*为界;东临*与*、*毗邻;西至*与*、*接壤。全县南北长*km,东西宽*km,略呈长方形。二、地形地貌*县地处土石山区,地形极为复杂。境内山峦绵亘,沟壑纵横。*主峰雄峙东北,山脉斜跨西南,地势如台阶,由东北向西南渐下。最高峰*,海拔*m,素有“*”之称。*河由东北向西南沿谷地而下,*河经西南贯穿而流,汇于*村。此处海拔*m,为境内最低处。县内山脉受*山脉走向影响,按其成因和形态特点,可分三大类:即剥蚀构造的断块高中山地,黄土台地和河谷沟川。断块高中山地以*为主,绵延*河流域,为石山区,相对高程10001500m以上,盛产林木山珍,唯耕地甚少;山间黄土台地,是积陷盆地的地貌类型,包

6、括*、*、*、*四个小盆地,海拔均为*m。这些地区四周环山,盆地边缘为黄土丘陵。盆地土地平坦,人口密集,主产粮油;河谷沟川为水蚀冲刷的地貌类型,河谷两岸,形成多级阶地,梯田层层,是黄土丘陵区,亦为较好的农业区。三、气候条件*县由于东西山脉阻隔和受境内地形的影响,形成明显的大陆性气候。一年内的气候变化,直接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西北气流控制,气候寒冷而干燥;夏季受大陆低压影响,多偏南气流,气候温和;春季是冬夏季风交替的过渡期,气候变化无常,降水少,风沙大,蒸发快,十年九旱;秋季低压迅速为高压代替,秋高气爽,寒温适中,但为时极短。纵观其气候特点为:冬季漫长而严寒,春季干旱而多风,夏季温和而湿润

7、,秋季凉爽而多雨。全年无霜期70160天,按地形高低和温差程度大致分为三个地区:1、北部寒冷地区,主要指*地区,包括*、*、*、*、*等,其海拔高度*m,多年平均气温4.2,极端最高气温20,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48,无霜期90120天,正常年降水量800mm,年平均蒸发量700950mm。风向以西北风和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9米秒,极端最大风速20米/秒,大风日数达182天。2、中部温凉地区,包括*、*、*、*、*等,本区地处*河、*河流域,多属丘陵盆地区,海拔10001400m。本区气候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69左右,夏季平均1820左右,最高可达2833。最低平均气温可达810,年降

8、水量500550mm,年光照时数2710h。无霜期130140天。风向以北和西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2ms,大风日数29天左右。3、南部温和地区,包括有*、*、*、*、*、*、*、*等,因地处*河、*河流域及*河下游,海拔*m,年平均气温10左右,年极端气温最低零下26,最高37.8。年降水量400500mm,由于温度高,蒸发快,一年四季多干旱。无霜期150160天,全年10以上积温30004000,年光照时数2374h。全年风向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南风偏多,年平均风速2ms,大风平均日数为28天。另外,*盆地区特殊小气候区,因四面环山,中间低洼,秋霜易形成,成为受秋霜袭击最早和最严重的地区,无霜

9、期仅125天。三个地区气象情况见表11。 气 象 情 况 表 表11地域名称海拔高度(m)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无霜期(d)年降水量(mm)风向年平均风速(m/s)大风日数北部寒冷区*4.2-44.82090120800西北风北风9182中部温冷区*6.9-1033130-140500550西北风北风229南部温和区*10-2637.8150160400500北风西北风228备注*125四、土地资源全县总国土面积为*km2,按自然条件划分,全县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川三种类型,山地面积329万亩,占总面积的77.3%,丘陵面积42.6万亩,占总面积的10%,平川54万亩,占总面积的1

10、2.7%,全县耕地面积48.07万亩,占总面积的11.3%。 *县现有天然草坡一百一十九万亩,占百分之二十七点七;宜林面积一百一十七万亩,占百分之二十七点三;裸露石山八十一万四千亩,占百分之十九;山间沟壑二十六点五万亩,占百分之六点二;内陆水域十一点六万亩,占百分之二点七;村庄、道路、渠道十六万五千亩,占百分之三点八。全县可供农林牧利用的土地三百零五万亩,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 全县土壤可划分为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土、山地棕壤土、褐土、草甸土、水稻土等六个土类。山地草甸土、山地草原土、山地棕壤土多分布于*、*、*、*、*、*等乡镇,多为天然牧坡和宜林地区。褐土,主要分布在二级阶地的丘陵区和18

11、00m以下的低山区,是全县面积较大的农耕地土壤类型;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河以外的四大河流沿岸一级阶地上,*盆地边缘地带有零星分布;水稻土分布在*河沿岸*一带。五、水资源全县水资源可分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根据第二次水资源评价(19562000)成果,*县集雨面积为*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26.5mm,河床径流(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29169万m3,年径流系数为0.194,地下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19105万m3,降雨入渗补给量为19015万m3,重复量为20072万m3,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8202万m3,人均水资源量为888.3m3/人,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亩均水资源量

12、586.68 m3/亩,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2倍,在我省属相对富水区,但与全国相比,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平均的一半,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 m3的严重缺水界限,亩均水资源量586.68 m3/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六、生态环境状况我县地处北方土石山区,区内地形山高坡陡,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忻州市2010年水利统计资料,全县水利流失面积达2182km2,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6%。纵观全县的水土流失类型,基本以水力侵蚀为主,主要分布于*河流域*以下的山地丘陵区以及*、*、*、*等盆地的边上地带,上述地区由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山高坡陡,梁长沟密,加之区域内

13、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连续集中降雨,使得区域内冲刷严重,土地资源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洪水危害增加,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频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穷,因而过度放牧以及耕作制度的不合理,又加剧了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又进一步破坏了水土资源,陷入了贫穷与水土流失恶性循环的怪圈,使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采矿业在全县逐渐生根壮大,也在很大程度了加剧了水土流失。第二节 经济社会概况*全县辖*个乡(镇)、一个风景名胜区、*个村民委员会。截至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41。201

14、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4.13亿元,第二产业为6.74亿元,第三产业为*亿元,一二三产比重为1:1.6:3.3。财政总收入3.1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5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4元。全县现有耕地面积为*万亩,其中灌溉面积为9.2万亩,区内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谷物、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核桃、花椒、梨、果、枣等,油料作物有胡麻、葵花、花椒籽等,蔬菜主要有土豆、白菜、豆角等。2010年实现粮食总产量为9.11亿吨,油料产量0.0460万吨,蔬菜产量0.99亿吨。我县经济发展滞后,各项经济社会指标与邻近市县乃至全省全国相比,均属于落后水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在*中,我县位列末尾,财政总收入位列倒数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列末位,仅为其他*县平均水平的22%。2010年在全省119个县市区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中,我县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89位,规模以上增加值位列第102位,固定资产投资位列第92位,财政总收入位列第8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列第93位,均处于全省落后水平。与全国相比,2010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04元,不足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的一半。第三节 水利发展现状一、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