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1101895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积存美丽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漂亮,培育爱美的情趣和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感受荷花开放的种种姿势。 教学难点 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教具预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学过程 预习题纲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2.搜集荷花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喜爱猜谜语吗?

2、请听好了: 一个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粉红袍,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 2.说说你了解到的荷花。(学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荷花的资料) 3.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又是怎样的呢?(板书课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组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A.挨挨挤挤、翩翩起舞、随风飘动(读了这些词,你眼前消失了怎样的景象?) B.荷花、莲蓬、饱胀、衣裳、仿佛、舞蹈、蜻蜒、 3.接读课文,边听边思索:课文哪些段落详细描写了这一池荷花? 三、读议结合,体会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一)品读二、三段。 1.自由读二、三自

3、然段 边读边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沟通,说说为什么喜爱,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2.理解并读好重点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 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荷叶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体会到的?课件演示:挨挨挤挤的一池荷叶你们看,这就是一池挨挨挤挤的荷叶,这就是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呢!看了画面,谁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指名读、齐读) (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 C.表演体会“冒”:荷花是怎样冒出水面的?谁能来表演一下。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小结:多么得

4、意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现在你应当明白为什么说这个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势这些姿势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 b.看了刚刚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势不同的美和得意么?)e.指名朗读。 小结:课件演示:一池荷花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板书:千姿百态) 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质疑探究:读了这

5、句话、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2(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画家指的是谁?) b.分组合作,争论沟通。 小结:正象你们说的那样,这一池荷花不仅仅很美,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气和活力,因此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画。(板书:一幅活画)而正是奇妙的大自然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制造了这样的杰作,才让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同学们,让我们也走入画中,一块来回味课文的二、三段。 (二)巧读四、五段。 1.指名朗读四、五段 2.看到了这漂亮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沉醉在这种美的境地中的时候,他眼前消失了怎样奇怪的风光? 4.假如,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

6、哪些动物来告知你什么? 5.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 2.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2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新词。 2.背诵自己喜爱的局部。 二、回忆全文,总结写法 1.齐读全文。 2.是根据什么挨次来写本文的? (板书:闻到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3.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板书:细致观看、丰富想象) 三、拓展练笔 1.把荷花写得如此之美,你们一样能把自己喜爱的花写下来。 2.沟通课前所观看的花。 3.师引导依照课文分成几个局部写,写出特点。 4.沟通习作,讲评后,学生修改小练

7、笔。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看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沟通,重点点拨范写: 4.书写练习。 5.自评互评。 五、作业布置 抄写文中美丽词句,积存语言。 板书设计 闻 叶:多 绿 大 圆 荷花 看 活的画 花:才开 全开 将开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3 【设计理念】 1.以读为主,读中品尝。 阅读是学生共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因此,教学本文时,教师的讲只能是引导,启发,指出思索方向。学生则在探究中获得学问。 2.入景想象,会文悟情。 语言是抽象的。我们要在语言实践中培育学生语感。教学中,教师创设情景,再现语言环境,学生自演角色,语言激活学生思维,学

8、生如临其境,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课生字词。 2.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索,创新的热忱。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索,创新的热忱。 3.知道徐解决问题方法的妙处,激发学生勇于思索,创新的热忱。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板题,读题,看题你想知道什么? 2.自由读文,读文后你知道什么? 3.学生沟通:本文写了徐小时候哪两件事? 4.自学生字词。 5.找出不懂的字、词,句作

9、记号。 其次课时 1.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 2.学13自然段:学生读文,思索?徐爷爷出什么问题考大家?大家想出方法吗?徐想出来了吗?什么方法? 3.学45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文。思索: 徐爷爷提出问题,大家反响怎样?徐文长反响怎样? 他怎样做?找出写徐文长的话,读一读。 理解“轻轻松巧”。说说徐文长怎样过桥? 找出写他过桥动作的词,表演徐过桥动作。 争论:他的过桥方法好在哪?指名说说。 4.学第6自然段:齐读,思索: 他过桥后,孩子,伯父各表现怎样? 表演“拍手叫好”的情景。 伯父的礼物是什么?孩子们看到后,心情怎样? 拿伯父的礼物简单吗?从哪看出来? 孩子们没想出方法,徐想出什么方法?这

10、个方法好在哪? 5.合作探究,拓展延长。 你还能想出方法拿到礼物吗? 为什么徐能想出方法,而其他孩子想不出方法? 6.总结。 板书设计: 聪慧的徐文长 过桥取物 认真思索擅长动脑 三年级人教版语文课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根底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指名答复) 生1: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我知道的有自相冲突、画蛇添足

11、、南辕北辙。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加状况,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能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 检查初读状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示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12、.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辕: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自学状况】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察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育学生的朗读力量和对课文的理解力量】 五. 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预备。 2. 指名展现表演。(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育学生的表演力量和对课文的理解力量。】 六. 拓展。 1.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我们应当听别人的劝说。 生3;行动和目的要全都。 师: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久也达不到目的的。 2.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同桌沟通) 3. 师:我们今后应当怎么做? 生:行动和目的要全都。 师:行动和目的要全都,才能到达目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力量,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