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51088435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办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根底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

2、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阅读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多重对话阅读对话不是在“主客间,而是在“主体间进行的。现在,阅读学界和阅读教育界流行着一种“主客间对话的阅读理念和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为了证明“主客间对话的合理性,中外一些文论家不惜把客体文本说成会自身说话的

3、“主体,认为“文本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文本不是作者的代言体,而是有生命的主体;“学生、教师、文本是对话的三个主体。这样把阅读主体学生、教师与阅读客体文本混为一谈,文本作为“精神客体便不复存在,随之,解读也取消了“客观统一性而只剩下“主观差别性。我认为,这是急需防治的一种“阅读流感。文本一旦脱离作者独立自足,其潜在意义就被自成体系的言语符号所凝固,其内涵具有自律性,并不是自行扩充,超出作者初定的意义,而是随着读者的重新建构而增值的。我们说文本是“开放的召唤结构,意在肯定文本意义的未确定性,同时也肯定作品是作者的宣言书,但文本自身是缄口无言的,所谓“召唤实为作者借助文本的无声“召唤。因此,阅读对话

4、不能在读者与文本的“主客间进行。单从“主客间关系看“阅读,仅限于本体论阐释;进而从“主体间关系阐释“阅读,才坚持了辩证的认识论。阅读对话是双向的、交互的,单向倾诉是“独白,不是“对话。作为哲学概念的“对话,是对人际关系的本质的认识,是人与人的精神相遇。作为阅读概念的“对话,是读者缘文会友的社交行为,是读者与作者及其他读者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那种跨越时空的阅读对话不具有共享的现实语境,其交流是不对称的:即使读者用有声的朗读、发言或有形的书面评论来向作者倾诉,去世的或远离的作者也不会当面答复或反面反应,而只能凭文本符号体系的内在意蕴向读者做无声的答复或默默的反响。作为阅读教学的“对话,表现为无声

5、的和有声的多重对话:读者学生、教师与原文本背后的作者、与课文本背后的编者的对话,因跨越时空的缘故,其交流是一方有声、一方无声的;而同一课堂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阅读教学对话,具备了共享的现实语境,其交流却是有声有色的;如果配上多媒体课件,多方读者与多种文本互动,让课文本的编者、原文本的作者、互文本和超文本的作者群、读者群多向互动,其交流更是丰盛多彩的。鉴于?语文课程规范对阅读教学对话的表述只见“文本不见“作者,不足对“文后之“人的终极关心,显得不够完善,我在2022 年就倡议应修订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样在“文本之后加一个括号,添上“作者二字,让潜在的对话一方明朗化,突显阅读对话的人际交往关系,就使阅读教学对话防止了“主客间对话的常识性错误,坚持了“主体间对话的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