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5108015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书香雅韵教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品味诗句,积累语言。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主旨探析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诗中“人面”和“桃花”均出现两次,一次相映一次单,衬出无限怅惘。二、背景分析据丽情集:崔护应进士试时,寄居长安,曾于清明日独游城南,见一村舍为桃花环绕,因叩门求饮,有女子开门送

2、水,两相注视,情意殷切。第二年清明旧地重游,风景依然,而门扃锁,人迹杳然。崔不胜惆怅,遂题本诗于门上。孟棨本事诗也有记录。【都城】唐代都城长安 【笑春风】桃花在春风中盛开的样子三、解析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

3、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背诵古诗,体会叙述抒情手法。过程与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指导背诵,积累语言,激发爱美的情趣。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

4、程:一、艺术特色分析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二、场景再现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

5、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

6、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三、小结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升华:孩子们,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一天天长大。身边的人和事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7、。但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比如:我们虽然 ,但我们对老师 不会改变我们虽然 ,但我们对朋友 不会改变曾经你一次没考好,也许曾经在追寻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困难,你可这样说我 ,但我对 不会改变。四、作业:背诵教学反思:初秋行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诗中的“圃”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大意;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杨万里写的晓出净慈寺

8、送林子方,还知道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生齐背后交流)2、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与秋天有关的古诗。板书课题。二、读题解题,初读古诗、指名学生读诗题。、通过预习,谁能说说题目“初秋行圃”的意思?(教师提示:加进去适当的词语把话说完整。)、现在正值初秋,在你们眼中,初秋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交流自己在身边看到、感受到的初秋美景。、师:那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中又描写了什么景色?他什么时候在花园里散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三、自读自悟,感知诗意1、教师范读古诗。2、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会生字。3、指名朗读,正音。学习生字“圃

9、”。4、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弄懂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与同学交流等。)5、师:下面老师再给大家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古诗,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先自学,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需要老师帮助的同学或小组,可以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很快来到你的身边和你们一起学习。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师:看到大家学得这样认真,相信大家已经有成果了,哪个小组愿意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们学习的成果?、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读诗的感悟,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古诗大意。(古诗大意:这是初秋的一天傍晚,诗人

10、在园子里散步,这时,太阳西下,漫天五彩晚霞,要说这快落下的太阳,真是又是无情,又是有情,园里树上的蝉,正趁着太阳落下的短暂时间,拼命的高声歌唱,园子里一片蝉叫声。蝉的叫声好像就在身边,可是你却无法找到他们,因为,当你找到它跟前的时候,它好像知道你来了,鸣叫声立即停止了。)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在读中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美丽景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丽景色;难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句中的欣喜、赞美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中品味,体会意境师

11、:刚才,大家了解了诗意,相信大家再读,一定会读得更美,更投入。谁读第一句?1、从这句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写的是黄昏时候的景象?抓住“落日”和“暮蝉”加以体会。2、你觉得哪些字能体现落日的有情?引导学生品味“偏、催”二字。深入体会作者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一“偏”一“催”把落日当成了有灵性的人。就是这两个字赋予了“落日”的情意“有情”,使初秋傍晚的景色充满了勃勃的生机,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思。3、引导学生想象落日的“有情”。“落日无情最有情”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根据诗句谁能想象出这幅画面?(提示:夕阳、晚霞、地面景物、蝉鸣声)4、谁能读出落日的这份“真情”?预设:(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逐步让学生读

12、出情,读出形,读出味。)生读(没有激情)。师:你这快落山的太阳,怎么这样无情?从你的读中,老师感觉不到漫天五彩晚霞的瑰丽。谁再来读。生读。师:老师从你的读中感觉到你是重情谊的夕阳,可我从你的读中没听到满园此起彼伏的蝉鸣声。谁再读?生读。师:哦!多美的景致!多热闹的黄昏!老师好象看到了夕阳西下时的灿烂晚霞,听到了园子里嘹亮的“黄昏大合唱”。来,让所有的蝉儿都唱起来,全班齐读。)师过渡语:初秋的傍晚,诗人独自在园中散步,抬头望着西边的天空,一轮红日即将落山,夕阳将天边抹上了瑰丽的色彩,为大地披上了五彩的外衣多美的景致啊!听,众多秋蝉也不甘寂寞,趁着这美丽的时刻,放开清亮的歌喉,开始了“黄昏大合唱”

13、“真美,服了;真美,服了”学生齐读前两句。5、听到这美妙的“合唱”,你会心动吗?是否想找到这些“歌唱家”,赶快行动()可诗人找到了蝉没有?引读:近在咫尺,寻到旁边。没看见蝉,心中会是什么滋味?指导学生带着遗憾的语气来读。()作者心中只有遗憾吗?再看,这漫天的五彩晚霞;再听,这此起彼伏的蝉鸣声,真有遗憾?那又怎样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中的欣喜、赞美之情。()师小结:看到天边美丽的晚霞,听到园中这悦耳的“大合唱”,作者兴致大增,虽然没有寻到“演唱家”的踪影,可这情、这景足矣!这一样也能让作者诗兴大发(学生带着赞美之情齐读全诗,边读边想象意境。)二、赏读全诗,熟读成诵。、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对

14、初秋行圃的理解。师:请大家用最擅长或最喜欢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读一读;想唱的,可以把诗句改成自己喜欢歌曲的歌词,试着唱一唱、学生分组练习、展示、评价。三、总结拓展,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总结刚才学诗的方法。读:读通、读顺诗句。译:结合注释、或查字典、或结合插图、猜读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悟:品读、感悟,想象、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诵:声情并茂地朗读古诗。、用自己学到的古诗学习法,自学唐朝诗人虞世南的蝉。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即可,无须对作者托物言志写法进行深究。(虞世南的蝉附后)、课外找找杨万里的其他写景诗读一读。板书设计:

15、初秋行圃(宋)杨万里落日无情最有情,偏催万树暮蝉鸣。近在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不作声。教学反思:大 林 寺 桃 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学习借助注释,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大体了解古诗大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师生共同回忆学过的描写四季的古诗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3、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谈对课题的理解,相机了解大林寺)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用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寺 大林寺 山寺菲 芳菲(尽)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