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51076804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教材梳理(古诗文)专项部分古诗文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注释】1.昔:从前。2.矣:语气助词。3.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4.思:语气助词。5.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诗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因此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

2、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甚至思想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诗经开启了中国数千年来文学的先河,亦开创了中国多年以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作品。【赏析】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反映了戍卒归途中的悲苦心情。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注释】1.乃:就。2.发生:催发植物生长。3.潜:暗暗地,悄悄地。4.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5.野

3、径:乡间小路。6.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7.锦官城:成都的别称。【诗意】好雨似乎领会人意知道季节变化,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田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彩都是那样漆黑,只有江船上灯火独独明亮。等到明天拂晓看看被淋湿的花朵,整个成都都显得沉甸甸的,那红花一定更加迷人。【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

4、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赏析】诗人紧扣诗题的“喜”字,对春雨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全诗未着一个“喜”字,而“喜”字却渗透于字里行间,这种靠形象来“说话”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我们效法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明月别枝惊

5、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2.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5.见:同“现”【诗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有个人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

6、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赏析】该词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

7、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

8、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

9、,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注释】1.天净沙:曲牌名.2.残霞:晚霞。3.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4.飞鸿影下:雁影掠过。【诗意】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多么的落寞,拖出那长长的影子。炊烟淡淡飘起,几只全身乌黑的乌鸦栖息在偻佝的老树上,时不时还发出几声令人心酸的啼叫。在残霞的映照下,那一身羽毛闪闪发亮。忽然,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顺着它远远望去,山清水秀;再往近处看,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冶,正是一派浓浓的秋景啊!这一切的一切,

10、是那么的孤单与孤独。【作者简介】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他与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赏析】本曲题目虽为“秋”,并且写尽秋意,却找不着一个“秋”字。本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至此,读者眼前的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本曲仅二十八字,

11、但语言简练优美,意义深刻。刘禹锡曾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真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啊!本曲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十二个意向自然地黏合到一起,仿佛信手拈来。开首的两个分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渲染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衬托出人们悲凉的心境。“一点飞鸿影下”这一幕极富动感,打破了先前画面的沉寂。而后两个分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则以多种颜色名词的组合渲染了一种明朗清丽、色彩绚丽的画面,以写秋天极其美好的事物与先前的宁静、寂寥形成对比,更突出了主旨。马诗唐李贺大漠沙

12、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释】1.大漠:原指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2.燕山:此指燕然山,是西北产良马之地。大漠、燕山,皆马之故乡。3.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4.何当:何时才能够。5.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汉乐府陌上桑:“黄金络马头。”【诗意】晚上大漠里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漠如雪一样白,一弯如钩的残月挂在燕山上。什么时候这匹马才能带上金子做的辔头,好让我在这清秋的深秋尽情地驰骋呢?【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

13、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赏析】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待有意味。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点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

14、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

15、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注释】1.绝:断绝.2.鼓:弹。3.曰:说.4.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5.哉:语气词,表示感叹.6.峨峨:高.7.兮:语气词,相当于啊.8.洋洋:广大。9.谓:认为。10.之:他。11.必:知道。12.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13.乃:就【诗意】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倾听)。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真好听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真好听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总之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定能从琴声中知晓。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摔破了琴,弄断了琴弦,决定一生不再弹琴。【人物简介】钟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