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51067696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9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本节内容不仅能使学生

2、初步认识溶液,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同时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 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通过本课程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一些化学研究的方法(如对比法、归纳法

3、等)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课标解读】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和汽油也是最常见的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设计思路】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合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形式,着重做到两个体现,四个突出。两个体现:1.体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理念。 2.体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 的学习方式。四个突出: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研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氛围【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4、挖掘教材。创设情境,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实验教学法;用两个学生分组实验及两个演示实验通过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溶质、溶剂和溶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让他们不仅经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训练了化学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途径。3.分析归纳法。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 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4.多媒体教学法:在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时,用多媒体模拟蔗糖和食盐扩散到水中去的动态的过程,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容

5、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其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在溶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 【学法指导】注重从听、思、说、做、观、议等六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做到:听得明白、敢思会思、表达完整、操作规范、观察仔细、学会交流在前面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接触到溶液及溶液的形成, 在学习过程中要将感性认识理论化、 系统化, 这就要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过程, 打开视野, 理解溶液的概念范畴。在实验中要做到分工合理, 及时准确地记录实验现象。在列举实例的基础上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到我们其实是生活在溶液的世界中。【思维导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

6、、溶剂组成的。 (2)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2) 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2)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

7、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 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播放视频溶液就在你我身边,学生谈对溶液这类物质的认识,老师设疑,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液体就是溶液 2.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3.溶液中一定有水 4.溶液可以用来做实验,可以用,可以喝 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师生合作获取新知合作探究一溶液的形成探究实验一:感知溶液的形成。实验步骤:在装有蔗糖、食盐、硫酸酸铜晶体植物油、泥土的5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的水,充分振荡,观察记录现象师生合作,构建溶液的概念认真观察实验,

8、填写实验报告单讨论:(1)实验中所得的五种液体的相同点是什么?(2)前三种液体和后两种液体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混合后的现象,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初步形成溶液的概念,并认识到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用多媒体模拟动画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扩,解学生疑虑 仔细观察,溶液形成过程的动画解决疑惑:为什么蔗糖,食盐在水中看不见了!通过模拟动画直观感受,帮助学生从微观上认识物质溶解过程的实质, 更好地理解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便于区分溶液和浊液。合作探究二溶液的概念提出问题:蔗糖溶液中还能溶解其它的物质吗? 演示:向学生配置的一份蔗糖溶液中加少量

9、食盐;分析实验,引出溶质、溶剂的概念观察现象学生:溶解了; 帮助学生形成了完整的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总结:溶液组成:溶质 和 溶剂 。 溶液特征:均一性 、稳定性 ; 溶液的物质类别:混合物。溶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分子或离子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合作探究三溶质和溶剂的关系探究实验二: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提出问题: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演示实验:教材P27 实验9-2认真观察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编号溶剂溶质现象1水碘2水高锰酸钾3汽油碘4汽油高锰酸钾

10、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

1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结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水不是万能溶剂、汽油也可以做溶剂; 用对比的方法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即与溶质的性质

12、有关也与溶剂的性质有关;提出问题:溶质只能是固体吗?教师演示实验:1.乙醇与水互溶 2.汽油与植物油互溶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某些液体之间能互溶,液体也能做溶质。师生归纳溶质和溶剂探究实验三:溶质与溶剂的关系归纳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阅读教材:1.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2.如何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填写)体系溶质溶剂固+液汽+液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

13、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液+液无水有水学会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归纳知识;让学生学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为后面学习有关溶液的计算做好铺垫。溶液、溶质和溶剂间量的关系1.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强调

14、:未溶解的不算做溶质。)2.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并会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提出问题:溶液是如何命名的呢?若溶质是A物质,溶剂是B物质,则把溶液命名为A的B溶液;若溶剂是水,则简称为A溶液;巡查学生练习情况,并纠错;练习:溶 液溶质(写化学式)溶 剂高锰酸钾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碘溶于酒精中稀盐酸溶液稀硫酸溶液医用酒精溶液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使学生学会给溶液命名,并能根据溶液名称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纠错发现易错点,进行总结,可加深理解记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展示图片:医药、农业、无土栽培、化学实验中的溶液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自己知道的溶液教师评价、补充,让学生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以及科研中的广泛用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化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完成作业纸中的知识点小结部分内容。归纳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租房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