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1048187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等等云南民族的饮茶习俗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强,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繁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

2、面,都有可贵的贡献。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独具特色饮茶方式。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并不断积极与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云南省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是中国普洱茶乡,这里民族众多,聚居着哈尼、彝、傣、拉祜、佤、布朗、基诺、回、瑶、傈僳、白、苗、壮、汉等十四种世居民族,所有这些民族都爱饮茶。以茶待客,用茶代酒,历来是普洱茶区各族人民的传统礼俗。客来时招待茶,能增进友谊;疲劳时饮杯茶,能舒筋消累;口舌干渴时饮茶,能润喉生津;心烦气闷时饮茶,能静心清神;闲暇养性而饮茶,能口鼻生香,陶冶情操

3、;食欲不振滞食而饮茶,能消食去腻,增进食欲。作为普洱茶乡的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各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文化有别,生活风俗各异,因此,体现在茶文化中的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通过饮茶来养性健身,通过饮茶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友谊却是相同的,值得在茶文化中弘扬交流,它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均有益处。现就布朗族、基诺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傣族、佤族、傈僳族、白族、藏族、纳西族等普洱茶文化区民族饮茶习俗分别略作叙述。一、布朗族饮茶习俗布朗族吃“得责”生茶、酸茶、烤茶、清竹茶。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最早的种茶民族之一,千年前的布朗祖先叭岩冷种茶的史事,保留在

4、思茅市澜沧县奔闷创世纪地方史和布朗族祖先歌中,他把野生茶“得责”经人工栽培后的茶叫做“腊”,为后来的傣族、基诺族、哈尼族伲人、卡多人所借用,均称茶为“腊”。布朗族在今思茅市和西双版纳州均有居住,布朗族饮茶的独有方式包括吃“得责”生茶和口含“腊”茶、吃酸茶、吃烤茶、煮青竹茶等几项内容。吃“得责”生茶:布朗族古代把野茶作为野菜,当“佐料”食用,称为吃“得责”生茶。至今澜沧县景迈、芒景的布朗族上山干活时,带上冷饭、腌菜、辣椒和盐巴,吃饭时摘上一把生茶“得责”,蘸盐巴、辣椒当饭吃。口含“腊”(茶):随着布朗族对“得责”野生茶的认识加深,经过人工种植、驯化、转化成栽培型茶叶即“腊”后,需求量也增加,发展

5、到大面积种植的新阶段,布朗族人日常把“腊”(茶)采下来带在身上,劳动时累了就把“腊”(茶)放到嘴里含着,用口含“腊”的方式来消除劳累,保健身体。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相馈赠的一种腌菜茶。制酸茶的时期在每年五六月份,将鲜叶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水气后,装入竹筒中压紧封好,埋入土中,几个月乃至几年以后,遇上喜庆之事或客人来访时,将竹筒挖出,取出茶叶拌上辣椒,撒上盐巴来款待宾客,可以直接嚼食,茶叶酸涩、清香、喉舌清凉回甜,帮助消化和解渴。吃烤茶:布朗族把“腊”(茶)摘回来,用锅炒、手揉、阳光晒干后,把“腊”(茶)放入“国哦腊”(小茶罐)中,在柴火上烤香,然后放水熬成茶汤来喝,据说喝了眼睛明

6、亮,头脑清醒,不疼痛,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把“腊”当作常备药而饮烤茶。布朗族擅煮青竹茶。在野外劳动之中,或长途行走之后,想喝清茶解乏止渴,便随手用山野中的山竹,用刀截成竹筒,下部削尖,插在地上,成为一个个奇特的高脚茶杯,然后把一支大竹筒装满清泉放在火堆旁烧烤,水烧开后放进茶叶,再煮五、六分钟,然后将茶水倒人插在地上的茶杯中,即可拔起饮用,这种青竹茶带有泉水清甜和清茶醇香之味。二、基诺族饮茶习俗基诺族吃凉拌茶、饮煮茶。凉拌茶是基诺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以茶当菜食用的古老吃茶法。拌法是将刚采收的鲜嫩茶叶揉软揉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

7、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于茶汤中拌匀,便成为基诺族喜爱的“腊拨批皮”,即凉拌茶,当菜食用,风味独特。基诺族中普遍饮用煮茶。煮茶时先将壶内的水煮沸后,放人茶叶,待茶煮好后,将茶水倒入葫芦中,人们用葫芦品茶。饮后爽口,防暑降温,除烦止渴,解腻清神。三、哈尼族饮茶习俗哈尼族饮蒸茶、烤茶和土锅茶。蒸茶:一般年纪稍大一点的哈尼族人喜欢喝蒸茶,在劳动赶集或狩猎归来途中,顺手采摘新鲜的老茶叶,带回家中,用甄子蒸熟,晾干后装入特制的篾盒中备用。饮用时,取适量放入杯中,冲上沸水泡数分钟即可饮,这种蒸茶喝完后有一股糯米香味,性温醇,爽口诱人。烤茶:这是哈尼族人在野外劳作时在山野间待客饮用的方式,就地燃起一

8、堆篝火,砍来一节鲜竹筒盛满清冽的山泉水,架在火上煮。同时采摘适量新鲜老茶叶,用盛具置于火炭旁,慢慢烘烤至有一股焦糊味时,待筒中水烧开后用手将烤茶揉碎人竹筒中,煮片刻后倒去茶渣即可饮用,有鲜竹清香味和茶叶芳香味,甘甜可口。土锅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又称待客茶,是一种古老而方便的饮茶法。将盛有清泉水的土锅支在铁三脚架上,待土锅内的水烧开沸腾后,再放入新鲜老茶叶,要不断加水,至少煮二至三道方可饮用,待茶煮好后,将茶倒人竹茶盅内敬客。茶汤味鲜而浓,初喝微苦,再喝回甜,使人有饮一次而终生难忘之感,饮后能助消化,解油腻除宿食。四、彝族饮茶习俗彝族饮烤罐茶、清茶、盐巴茶和油茶。烤罐茶:彝族十分喜欢饮用。先将茶叶

9、放入陶制茶罐内在火上焙烤,直至茶叶烤得酥脆、略黄时,乘热将茶罐端离火源,灌人事先烤热的水少许,待罐内茶水泡沫稍息,再冲人热开水至罐满,又在火上煨煮片刻便可起罐,让茶叶沉淀一会儿,再倒出茶水即可饮用,彝族的烤罐茶色泽、香味和浓度俱佳。清茶:彝族的清茶,是将清澈的山泉水盛入铜茶壶,置于火塘边煨热,水温增至水面冒气时,倒适量水入煮茶罐,放茶人内,于火塘上烧煮,煮沸后用搅茶棍搅动,渐成金黄色,便用取茶罐火钳将茶罐取下来,搁置片刻待沸止,经过滤倒人茶杯内即可饮用。盐巴茶:这是彝族最喜欢的一种日常饮料,先掰下一块当地生产的紧茶或饼茶,砸碎后放人一陶制小茶罐内移近火塘烘烤,当听到罐内发出“劈啪”响声并散发出

10、焦香气味时,即向罐内缓缓冲人开水,再煨煮五分钟,然后把用线扎紧的盐巴投入茶汤中抖动几下后移去,将茶罐移离火塘,再将浓茶汁分别倒入杯碗中,加开水冲淡即饮,可配吃玉米耙耙之类的食品,味道十分舒适可口。油茶:用茶壶煨煮茶水至沸片刻,用漏篼将茶水滤人冲茶筒,再用勺或竹片将酥油、麻籽酱、蛋清、盐巴等香料放人茶筒内,然后左手握筒,右手来回抽动筒内拉杆,待茶汤和香料均匀后,即可倒人茶杯内饮用,油茶清新爽口,醒脑利目,滋补强身。五、拉祜族饮茶习俗拉祜族饮烧茶、烤茶和糟茶。烧茶:拉祜族习惯的一种饮茶法。将新梢采下的一芽五六叶鲜茶直接在明火上烘烧到焦黄,再放人茶罐内煮饮。烤茶:是拉祜族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

11、将小陶罐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冲入开水,去掉浮沫,再加入开水,待茶煮好后,主人先倒少许茶水自尝,以试其浓度,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使之浓淡相适,然后再倒给客人饮用。这种烤茶,香气很足,味道浓烈,饮后精神倍增,心情愉快。糟茶:也是拉祜族一种非常古朴而又简便的饮茶方式。将鲜嫩茶叶采下后,加水在锅中煮到半熟后,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再煮片刻,即倒入茶盅饮用。茶水略有苦涩酸味,饭后有解渴开胃的功能,风味特别。六、傣族饮茶习俗傣族饮用竹筒香茶。这是别具风味的一种茶饮,也是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傣语叫“腊跺”。拉祜族也饮用,拉祜语叫“瓦结那”。制法有两种,

12、一种是采摘细嫩的一芽二三叶,经铁锅杀青,揉捻,然后装入特制的嫩香竹筒内,在火上烘烤,这样制成的竹筒香茶即有茶叶的醇厚茶香,又有浓郁的甜竹清香;又一种制法是将晒干的春茶放人小饭甑里,甑子底层堆放一层用水浸透的糯米,甑心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约蒸十五分钟,待茶叶软化充分吸收糯米香气后倒出,立即装入准备好的竹筒内。这种方法制成的竹筒香茶,三香齐备,即有茶香,又有甜竹的清香和糯米香。竹筒的筒口直径为56公分,长2225公分,边装边用木棍将竹筒内的茶叶春压后再装茶叶,边装、边烘、边春,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春紧为止,然后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在离炭火高约40公分的火塘三脚架上,以文火慢慢烘烤,约五分钟翻

13、动竹筒一次,待竹筒由青绿色变为焦黄色,筒内茶叶全部烤干时,剖开竹筒,即成竹筒香茶,饮用时,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竹筒香茶具有芽叶肥嫩、白毫特多,汤色黄绿,清澈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鲜爽回甘的特点。傣族和拉祜族在田间劳动或进原始森林狩猎时,常常带上制好的竹筒香茶,在休息时,他们砍上一节甜竹,上部削尖,灌入泉水在火上烧开,然后放人竹筒香茶再烧五分钟,待竹筒稍变凉后慢慢品饮。饮用竹筒香茶,即解渴,又解乏,令人浑身舒畅。七、佤族饮茶习俗佤族饮用铁板烧茶和擂茶。铁板烧茶:是佤族独具一格的茶饮,与烤茶相似,但风格又有所不同。饮茶方法是先用壶将水煮沸,另用一块薄铁板盛

14、上茶叶放在火塘上烧烤,直到茶色烧烤到焦黄,散发出茶香味,再将茶倒人开水壶内煮,几分钟后即可将水倒入茶盅饮用,这种茶饮后,苦中回甜,焦中有香。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即将木擂钵擂好的茶叶加入姜、桂、盐,放在上陶罐内共煮后饮用,有清热解毒,通经理肺的功效。至今佤族仍保留着这种古老的饮茶方法。唐樊绰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景东)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些记载实际上就与佤族饮用的擂茶相吻合。八、傈僳族饮茶习俗傈僳族饮油盐茶。油盐茶是傈僳族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在火上将茶烤焦黄,加入开水,然后放人食用油和盐,再加开水煮沸三五分钟,便将茶叶倒入茶盅,主人

15、将茶敬送客人,开始喝茶,这种茶汤既能解渴,又能充饥,别有风味,令人喜爱。九、白族饮茶习俗白族爱饮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用普洱茶乡所产之茶冲泡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待客茶,用于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亲友造访。这种三道待客茶,白族语叫“绍道兆”,白族三道茶,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富有趣味性的一种饮茶方式。大凡宾客上门,主人一边与客人促膝谈心,一边吩咐家人忙着架火烧水。待水沸开,就由家中或族中最有威望的长辈亲自司茶,先将一只较为粗糙的小砂罐,置于文火之上烘烤,待烤罐热后,随即将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罐子,使茶叶受热均匀,等罐中茶叶“啪啪”作响,色泽由绿变黄,且发出焦香时,随手将罐中

16、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少顷,主人就将罐中翻腾的茶水倾注到一种叫牛眼睛盅的小茶杯中,茶汤仅半杯而已,一口即干,由于此茶是经烘烤,煮沸而成的浓汁,看上去汤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进去滋味苦涩。冲好头道茶后,主人就用双手举茶敬献给客人,客人双手接茶后,通常一饮而尽。此道茶虽香,却也够苦,因此称之“苦茶”。白族称这一道茶为“清苦之茶”,它寓意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就要先吃苦。”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会在小砂罐中重新烤茶置水,或用留在砂罐内的第一道重新加水煮沸,与此同时,将盛器牛眼睛盅换成小碗或普通杯子,内中放上红糖和核桃肉,冲茶至八分满时,敬予客人。此道茶甜中带香,苦尽甜来,白族人称这第二道为甜茶或糖茶,它寓意“人生在世,做什么事,只要吃得了苦,才会有甜香来。”第三道茶是回味茶,主人先将一匙蜂蜜、少许姜片、三五粒花椒放人杯、碗中,再冲上沸腾的茶水,容量多以半杯半碗为度。客人接过茶杯时,一边晃动茶杯,使茶汤和佐料均匀混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