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的再认识.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103240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研究的再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课例研究的再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课例研究的再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课例研究的再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例研究的再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研究的再认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例研究的再认识:作为改进课堂的有效研修方式 从 专业研究的角度,自2006年“世界课例研究学会”(World Association of Lesson Study)注册成立以来,课例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目前形成了以日本的授业研究、中国香港基于变异理论的课堂学习研究、中国内地基于教研制 度的课堂教学研究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对于课例研究各有其定义和内涵。特别是2012年1月起作为“世界课例研究学会”的官方刊物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esson and Learning Studies(双月刊)在英国创刊出版以来,更是激发了各国研究者对于课例研究的多样化

2、认识和讨论。当前,课例研究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教师的话语系 统中,然而学界对于课例研究的看法不尽相同,导致了实践中教师对课例研究的模糊认识。从承载教师专业发展任务的校本研修活动角度看,课例研究是一种最基本 的聚焦课堂、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有效研修方式,下文将从课例研究的定义角度、结果角度、过程角度、内容角度分别梳理,以加深教师对课例研究的理解和应 用。定义角度:课例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在 中国内地,虽然课例研究作为术语似乎是近十年内才提出,实际上类似课例研究的听评课活动伴随着传统教研活动一直存在。中国内地基于教研制度的课例研究,其 根本特征是以学科教学研究为核心、以教研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可能有外来

3、研究者参与),承载着研究教学和改进教学的中心任务。特别在近几年重视校本研 修活动的背景下,更是赋予了课例研究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的功能和价值意义。 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种有效研修方式看,可以把“课例”简洁地定义为“以课为例讲道理”,即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该课为例),以某 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道理的聚焦点),通过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观念和认识。这里之所以称 “教学改进背后”,其实是期望课例不仅仅展现出一节课的授课过程,更需要指出为何这样授课、为何如此改进的研究思路,从而有利于其他教师从一节课感悟到一类课的道理。因此

4、,课例研究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课例” 的过程,即以一节课的研究为例试图围绕一个主题探讨一类课的改进。从教师研修的角度来看,课例与案例、教案、课堂实录、阐述授课的经验论文之间有所不同。 首先,课例与案例的混用最为常见,但二者并不等同。案例在教育以外领域(如法律、医学、工商管理等)的运用由来已久,应用到教育领域,则是源于职业培训的 困惑如何沟通理论与实践。这里必须承认,案例概念的外延更大,包含了课例这种特殊的案例。但随着课例研究这一领域的成熟,混用反而会模糊课例概念的丰 富内涵。课例是个小概念、案例是一个大概念,好比正方形概念和四边形概念,前者概念外延虽小却内涵丰富、后者概念外延虽大但内涵表达较为笼

5、统。课例与案 例的最大不同在于以学科教学的内容(某节课)为载体,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如处理学生作弊的教育案例)来表达某个教学研究主题。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 要表达的灵魂(研究的成分),“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其次,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也不等同。教案是教师上课前预设的教学计划,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过程逐字逐句的客观的文本记录,但它们都不会直接 揭示或告诉我们其中的某个道理。即使我们能够从中推测出为何这样教学的思路和想法,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角度的聚焦主题、更没有把授课老师背后的观念 和“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包含在其中。因为围绕一节课可以研究的角度非常多,面对教案和

6、课堂实录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但课例在“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 时,教案和实录无疑是重要的原始素材。 最后,课例与阐述授课的思辨或经验论文也有区别。在基础教育刊物上,也可以看到不少举出课堂教学实例的文章,它们算不算课例呢?我们试图做一区分,以凸显 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第一类,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这种很常见,通常是对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分别做出点评、或是对不同的课堂片段分别做出点评,但这些 点评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观点多角度发散,没有一个明确的聚焦主题。第二类,使用课堂教学片段的思辨型论文。这类文章为了阐述论题,有可能用到了大量 的课堂片段,但这些片段往往来自不同的授课实录、甚至是不同学科的各种小片段,无法让教师获知某一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第三类,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 笔。这类文章往往是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漫笔往往比较生动、情感化、吸引人,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缺乏研究角度的诠释。当然,上述三类文章不乏优秀之作,之所以不把它们看作课例,主要是想进一步凸显作为校本研修方式的课例研究的根本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 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述的是实际发生在课堂教学改进背后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