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1032270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易地搬迁调研报告 全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根据州政协202年工作计划,州政协秘书处、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州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对202X年以来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02年以来我州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温饱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而采取的扶贫新举措,其内涵就是把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群众搬迁到一个适宜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地方,促进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结合,实现的目标是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自22X年以来,我州

2、个县先后被列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试点县,成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重点地区。 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在州发改委专门成立了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各县也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组织、协调和管理这项工作。 202X2X年全州共安排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24项,计划建设安置点54个,其中X县区3个、XX县区7个、X县区8个、积石山县6个、XX县区个、XX县区10个、XX县区3个。批准总投资2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1655万元,整合资金2879万元,县自筹140万元,群众自筹6831万元。截止目前,全州已建成安置点29个,占计划的53.7%,其中:XX县区建成个,占计划的69%;XX县

3、区建成个,占计划的75;积石山县建成个,占计划的50%;XX县区建成个,占计划的428%;XX县区建成个,占计划的50%;XX县区建成个,占计划的33%;XX县区建成2个,占计划的8.%。14个安置点正在建设,占计划的6;个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占计划的.3%,其中202X年下达安置点13个,占全部计划的24%,由于省上计划下达迟,县上正在准备开工建设。共到位易地扶贫搬迁试点专项资金978万元,占计划的7.8,其中:X县区到位56万元,占计划的0%;XX县区到位320万元,占计划的4.%;XX县区到位101万元,占计划的59.6;积石山县到位1251万元,占计划的84%;X县区到位235万元,占

4、计划的8.%;XX县区到位148万元,占计划的864;XX县区到位158万元,占计划的6.7。州财政局已将0X2年省财政下达我州的工程资金116万元全部拨付各县财政局。 全州目前采取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模式有三种:群众参与自建模式:如X县区韩集镇沙楞沟、XX县区盐锅峡焦家安置区建设中,发改局与乡镇、村、户分别签订责任书,采取统一规划、设计,限定最低和最高标准,由搬迁户自主建设,主体工程由发改局分阶段验收,资金由发改局在验收后拨付乡镇,由乡镇按进度分期给搬迁户拨付补助资金,形县区、乡、村、户四级联动的建设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减轻了县上的压力,项目实施顺利。这种模式受到群众的普遍

5、欢迎。县上和农户联建模式:如XX县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部分安置点建设中,采取乡镇包料(水泥、砖、木材)、施工企业出技工、搬迁农户自备砂石料并出小工的模式,使搬迁群众既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弥补了自筹资金,也有效调动了积极性。县上统一建设模式:如积石山县、X县区、X县区、XX县区等在建设202X20X年安置点时,由发改局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由施工企业按统一标准进行建设。从202X年我州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五年多的实践证明,它对贫困地区居住在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明显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易地搬迁后,群众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资源相对

6、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房、危房变成了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达到0平方米以上,户均宅基地达到了0亩04亩,基本上实现了通水、通电和宅区道路畅通。二是拓宽和增强了群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能力。易地搬迁后,一部分群众不再依赖原有的土地“靠天吃饭”,而是通过畜牧养殖、劳务输出、商贸流通、发展高效农业等多种渠道增加收入。如积石山县前庄安置点离县城仅2公里,搬迁群众通过在企业打工、搞商品经营等增加了收入。XX县区马家堡镇中庄村安置点临近集镇,不仅为搬迁群众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从事商业、运输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随着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发展

7、生产、建设家园的热情,为在“搬得出”的基础上实现稳得住、能致富,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基础。三是人居环境有了变化。各县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中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坚持边总结、边完善,使项目规划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切合群众居住实际。目前在建和准备开工建设的项目在设计上有了很大改进,除了将搬迁户住宅统一连户集中建设,尽量节约土地外,将居住与养殖分离隔开,改变了以往人居与畜禽养殖、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更好的体现。四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迁出区域地质灾害较多,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结合“退耕

8、还林工程”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州各县财政普遍困难、人多地少、山区多、贫困面大,7个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条件各不相同,要完全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建设进展缓慢,入住率低。202X2X年,我州7个县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建设安置点个。截止202年4月底,仅建成安置点29个,搬迁群众141户8482人,分别仅占计划的5.7%、4.7%、6%。XX县区202X年胭脂镇西坡村安置点尚未开工建设;202年全州的13个安置点仅建成9个;02年的13个安置点中还有2个未开工建设,2X年的12个安置点

9、仅开工建设8个,直接影响了项目效益的发挥。截止目前,全州建成项目入住率仅为47.%。 2、配套资金落实不理想,项目建设不完整。202X202X年省上给我州下达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计划中县配套18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2879万元。由于各县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仅到位40万元,占计划的2.,整合资金55.7万元,占计划的26.2%,两项资金缺口达353.3万元。各县将国家补助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用于住房建设,县配套和整合资金通过给水利、电力、交通等业务部门下达任务的形式落实。致使建成的部分安置点尚未实现通水、通电和道路硬化,个别没有按实施方案修建暖棚、圈舍、学校、卫生所等配套设施,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

10、进度和完整性,使项目建设周期延长,竣工验收滞后。 3、群众自筹比例高,负担较重。20222年,全州共下达群众自筹资金计划6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4%,户均达1.万元。截至目前,群众自筹资金万元,占计划的24.2%。根据各安置点的具体情况,群众自筹资金也不尽相同,如XX县区庄禾集镇大庄安置点每户群众自筹20X元,为全州最低。XX县区新营乡大庄村群众自筹建房资金800元,无法兑换土地的群众还要自筹宅基地购置费300元,自筹资金累计达1000元。加之部分安置点建设标准提高,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持续涨价,群众自筹比例加大,贫困户大多拿不出自筹资金,使真正的扶贫搬迁对象搬不出,存在扶贫搬迁名不符

11、实的情况。 、土地制约相当严重,集中安置困难很大。省上要求集中易地安置点必须达到50户以上,而我州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大多数县乡(镇)没有预留公共土地,集中安置用地只能通过土地置换或购买来实现,由于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山梁或沟壑地带,土地贫瘠,要与川塬地带的良田进行置换难以实现,给集中搬迁造成很大难度,尤其是跨乡、村置换非常困难。除积石山县将国有土地进行无偿划拨用于宅基地建设外,其它各县受土地制约相当严重。如XX县区02X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胭脂镇西坡村边家窑安置点因宅基地无法解决至今尚未开工建设。由于无法解决土地置换问题,已经搬迁入住的群众只能依靠原有的土地,使群众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

12、居。 5、后续产业开发滞后,群众增收渠道仍然狭窄。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后续产业开发投入不足、组织引导不力,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大多数群众仍然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收入渠道狭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较低,仍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状态,整体面貌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是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基本上都属于就近搬迁,将原来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的散居群众集中搬迁安置到本村地理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只是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耕作生产仍然依靠原有土地,安置点与耕地相距较远,造成生产与生活的极大不便,生产条件未得到有效改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基础支撑,难以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二是对安置点

13、群众的就业培训力度不大,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不够,群众缺乏稳定的就业渠道和增收方式。三是部分群众的思想观念仍然比较保守,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意识还不够强。 、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是资金管理不到位,部分县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存在挤占、挪用、滞留等问题。二是由于省上的有些政策规定和我州实际存在一定差异,部分领导和干部对这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三是由于大部分县还没有完成搬迁群众的户口划转工作,有些安置点村社组织还没有建立,仍由迁出地管理,存在管理上的脱节现象。四是群众参与建设项目的程度不高,存在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现象。五是项目验收工作滞

14、后,截止目前,我州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还没有一个项目完成竣工验收。 三、意见建议 省上对易地扶贫搬迁在政策方面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还处在试点阶段,结合近几年的实践,由于各地条件的差异,要完全按政策规定实现以整村整社搬迁为主的目标等要求,项目实施中困难较多,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加大向上汇报力度,争取符合我州实际的政策。一是针对我州各县多山区,平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的实际,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汇报力度,反映易地扶贫搬迁方面不适合我州实际和现状的某些硬性规定,使上级部门能够适当变通有关实施细则并能够特许我州在搬迁模式上采取分散搬迁,安置模式上采取集中、分

15、散、插花安置的办法,集中安置以200户左右为宜。使搬迁、安置形式更加符合我州实际。二是应根据我州县穷、民穷现状和建设成本持续涨价的实际,争取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尽量减少县级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比例,切实提高扶贫成效,真正使易地搬迁成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参与、一测评”制度。全面落实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发挥项目最大扶贫效益。在今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项目建设中应严格执行“一公开、两参与、一测评”制度。“一公开”就是公开项目名称、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建设期限、实施单位等主要内容,实行阳光工程。“两参与”就是让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制定,使之更加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断提高项目论证的科学性、民主性;让群众参与项目实施过程,既让群众在项目建设中增加收入、减轻负担,又让群众自觉进行监督,有效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进度。“一测评”就是项目建成后组织开展受益群众满意度测评。 3、以人为本,加强科学规划。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易地扶贫搬迁应抓好四个重点环节:一是认真开展摸底调查,选准搬迁对象、摸清安置区资源承载能力,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最佳实施方案。二是合理确定安置地。在调查摸清安置区人口、土地、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电视、教育、卫生等各方面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