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51002497 上传时间:2024-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思诗总关情思诗总关情网友对句- -| 回首页 | 2005年索引 | - -关于古典诗词创作的态度和观点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 丛林漫谈 论诗歌的要素和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 4月5日接到洛神的留言,邀请我为丛林写篇文章。说是读了我的相守丛林,觉得我“应该是有些感受”可以写写的。承蒙洛神的夸奖,于是乎有些飘飘然起来,作蠢蠢欲动状。 等冷静下来仔细一想,这“漫谈”的文章还真有些不好打整首先是“漫谈”什么?谈“诗歌”?面对众多的丛林高手,面对煌煌的诗歌圣坛,我是谁?我算老几?一个半路出家、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仅仅把诗

2、歌当作业余爱好的人竟然也敢来插足置喙?一个既不博古也不通今,既不知希腊为何物,更不晓得庞德、艾略特为何方神圣的人,居然也在染指诗歌?也妄想着得到缪斯女神的垂青?一个名不见经传,诗不见流传的人,竟然写下了如此的题目!真是自不量力呵,黄狗咬天看你如何下口! 完成这个题目,不仅仅是一种挑战、一场智力测验,更是一次冒险!其实我完全可以做得谦虚一点,就象先前取的“学诗漫谈”或者“浅谈”、“浅论”什么什么的题目一样;其实我完全可以还象往常一样,当一名可有可无的听众与看客,面对诗歌舞台上男男女女的搂搂抱抱和局中人唾沫横飞的相互吹捧或唇枪舌战作壁上观不过这样一来,就要辜负洛神的美意了,就没有了冒险的乐趣了,就

3、失去了写作的快感和难得的、被别人恭维或挨骂的、出头露脸的大好机会了为了洛神不至于失望,为了给沉闷的诗坛制造点可爱的噪音,为了心中那不灭的火焰和闪烁的星光,我,只好豁出去了 我曾在十年前的一篇文章中对文学(主要是诗歌,下同)的内涵与本质、诗歌与人生的关系以及如何作文与做人谈了自己的点滴体会(见关于文学的思考),认为文学是“梦”,而梦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文学是愿望的表达,更是痛苦的升华;文学是一种情调,更是一种精神!现在我仍然赞同我十年前的观点,因此也就不打算在此重复叙述。这次“漫谈”准备从诗歌的产生及其存在入手,在对诗歌的构成要素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历史地、从而也是经验性地对汉语诗歌的发

4、展方向提出个人的意见。 我没有什么诗歌理论,因此也就摆脱了一些体系和术语的纠缠;我对国外知之甚少,因此我更多地遵从本土的风俗习惯;再加之我对语言哲学研究不够,理解能力也实在有限,对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什么“古典派”、“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等一大堆说辞搞不醒豁,因此也就只能凭借在自己一亩三分承包地兼试验田里耕种与收获的经验,来个王婆卖瓜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一、诗歌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诗是一门最为古老而又最为年轻的艺术。它诞生于人类的第一声啼哭,而同时又始终是时代精神的号角。诗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诗是艺术化了的语言。 因此,“语言”是

5、构成诗歌的要素。正如砖块是构成高楼大厦的要素一样。但是我们却不能将语言等同于诗歌,正如不能称一堆砖块为楼房一样。要把砖块变成楼房,我们还要打基脚,搭骨架,还要和水泥沙石;最后还要内外粉刷和装饰装修,如此等等作诗就好比是用语言的砖块建楼房。 “言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故而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情发乎声,声成文谓之者。”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的话,我们就可以这样说:“诗发乎情志,止于(或完成于)语言。”于是,人们的“情”(情感)“志”(思想)便成为了诗歌内在的要素。 陆机指出,“诗缘情而绮靡,

6、赋体物而浏亮”诗是情志冲动状态的产物,情感一开始就是诗歌的催生剂。就像我们常说的:“恋爱中的男女,一夜之间都会变成抒情诗人”然而,真情的抒发不同于情感的发泄,它是经过心灵净化的过滤其杂质,使感情真纯;调整情感的力度,以增强其感染力,也即对情感进行加工,赋予它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更准确地说是赋予思想和情感以“诗”的形式。我在十年前称诗为“情感的理性、理性的情感”,也即此意。也难怪有很多诗人都说写诗在于“忍”要说却不能直接说;本想大喊大叫,却又故意作得温情脉脉哦,好一个“忍”字了得!(倘若把笔者的切身体会推己及人,可得出如下结论:热恋中的男女多口号而少诗;初恋中的男女多写“朦胧诗”;只有失恋

7、后、分手后或分别后的男女才写得出好诗!大凡有过经历之人,皆谓语村“此言不虚”如若不信,或可一试!)由此我们知道,诗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也是构成诗歌的要素之一。在这里,“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 诗的抒情性决定了诗在形式上的韵律化特点情感的发展变化本身具有节律性;诗之所以有韵律,是其情感外化的需要,“韵律”成为了“诗的外衣”和“精神性的符号”。因此,诗歌的第四个要素就是诗的“节奏”和“韵律”。郭沫若曾经指出,“节奏是艺术的生命”无论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皆依节奏”,也即无论时间艺术还是空间艺术,都离不开节奏,节奏是诗歌“内在的韵律”。“节奏之于诗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没有节奏便不是诗”。

8、并且打比喻说有节奏而无韵律的诗是一位“裸体的美人”,不穿“衣服”(诗歌外在的“韵律”)照样是美的。当然了,如果再为她披上一件量身定做的漂亮衣服,那就更美了。 余光中也指出,“节奏确实是诗对诗人的一个不断的挑战”我国的一部诗史,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从诗到词到曲,“几乎就是节奏的发展史”。“诗的节奏,正是诗人的呼吸,直接与生命有关。”说得再具体一点,诗歌的“节奏”(不管叫它“内在韵律”也好,还是称它为“无形律”也好)到底是指的什么呢?郭沫若回答说,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徵羽”;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按照我们平常间通俗的说法,诗的节奏

9、就是我们“心跳的节奏”、“呼吸的节奏”。因此,诗歌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所谓的诗歌,就是把一句话扯成几节来说”那样地简单;诗歌与散文有严格的界限。散文诗之所以是“诗”而不是“散文”,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其内在的节奏散文诗就是那“裸体的美人”! 二、诗的评判标准以及诗与歌的联系和区别 明确了诗的构成要素,我们大体也就知道了“诗”的判断标准、“诗”与“非诗”的区别,以及“诗”与“歌”与“史”(志)的联系。 大体说来,不表达任何思想情感的语言不是诗(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笠翁对韵等,尽管它们有节奏有音韵有知识有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它们没有思想也不表达情感);只表达思想情感而不具备艺术化的“诗

10、”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的语言同样不是诗(如绝大多数的哭丧、泼妇的骂街、酒醉鬼的呓语和疯人院里的歇斯底里以及恋人之间说得最多的“我爱你”);既无思想认识的深刻性、创新性和心灵感悟的独特性,又无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的艺术个性的诗(读之有如喝白开水的诗)不会是好诗;而那些“含蓄”、“深奥”得常人怎么读也不知所云,学诗水平如我者颠过来倒过去、使尽了浑身解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玩不转”的“诗”(只是作者自己写着玩、写给自己看、供他自己欣赏的诗),我们到底能说它什么“好”呢? 为了避免惹火烧身,对于那些不知写给哪些人看的(凭我目前最离奇的的想象,大概是写给神仙或者写给外星人、宇宙人看的罢,反正不是写给我辈

11、看的尽管通篇都是熟悉的字和词,但你就是看不懂、理解不到、欣赏不了)、“创作”出来有时连作者自己都搞不明白什么意思的、贴了许多标签的(所谓“先锋派”“意象派”“现代派”等等,不一而足)诗,我在这里耍个小聪明暂且搁置不论!就象目前世界上解决国与国之间领土争端和边界纠纷的通行做法那样。 面对这后一类诗,我常常这样想:也许是我的智商太低了,理解水平有问题;也许那些大作的美妙之处我要再过一百年、甚至几百年才会明了呢(这正如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舒伯特的歌曲和凡高的向日葵),不能匆忙下结论说它“不好”或者“好”。(这样做的唯一的“好处”是给自己留了条退路)也许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家瞧得起咱,有意让你见识见识什

12、么叫“现代的、真正的诗”随随便便就让你读懂、读明白了,那还叫“现代诗”么?想到这一层的时候,我心里就总是充满了感激 此外,我还想在此开导开导那些看不惯、想不开的朋友,写不写诗、写什么样的诗是作者的自由与权利;至于读不读诗、读哪些诗你有选择的自由对于你读不懂的诗,要么承认自己智商低而知趣地走开,要么就把它奉若神明(借用一句名言,这就叫做“不是因理解而信仰,而是因为信仰了你才能理解”)除此之外,你还能怎样地呢?哦,看不惯就相互怄气?就彼此骂娘?这是“现代社会”呵,把窗户开大些吧,把眼界拓宽些吧,多吹进来一些自由的空气吧;或者干脆走到室外去,保持一点绅士风度、一点民主作风和宽容精神。老祖宗告诫我们,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语村说,“不懂就不要装懂,就不要乱说乱动,是知也”! 前不久在社区“文化漫谈”上读到一篇题为唐诗宋词与流行歌曲的文章,深受教益。那篇文章的主要贡献在于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和阐述了“诗”(词)与“歌”(曲)之间密切的联系,不足之处是没有指出二者的区别实际上,“诗”与“歌”不仅有联系,而且有区别。 从中国上古的情形看,诗与歌是有分别的。歌的本质是以声抒情,而诗则与史(志)相关。说文:“诗,志也。”其实,诗与志原是一个字。闻一多认为,“志”有“记忆”、“记录”、“怀抱”三个基本意义,正代表了诗的三个发展阶段。 大约地说,“歌”是抒情的咏叹,而“诗”是记诵的史实文字产生

14、前,诗凭记忆口耳相传,诗之有韵及整齐的句法,都是为了便于记诵;文字产生后,文字记载代替记忆,谓之“志”。管子山权数称“诗之所以记物也”诗的功用即在于记载事物。因为韵文的产生早于散文,所以最初的志多为韵语。后来,社会日趋复杂,人事纷繁,以韵文记事不免受到许多限制,因而散文应运而生“诗” 与“史”开始分途而“诗”与“歌” 逐渐合流了。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以诗歌与声律相并提,“诗言志”指的是言诗人之志,这个志,指主体的怀抱、志向由客观记事转为主观述志,这是诗与歌合流的标志。 也正是由于文字的产生,“诗歌”表示的工具由言语进化为文字,诗歌于是分化为两种形式,“诗”自“诗”而

15、“歌”自“歌”了诗不仅“可读”、“可诵”,也开始变得“可观”、“可看”了;而歌却不能。郭沫若就曾指出,歌的成分是“外在律多而内在律少”,诗应该是“纯粹的内在律”;诗重“情调”而歌重“声调”。因此,严格地说来,只有适宜于“朗诵”的诗才与歌最接近,才适宜用作“歌词”、谱成曲演唱。 三、海子史诗神话的破灭与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 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中说过,中国、印度、希腊和以色列四个古老的民族在上古同时歌唱起来。但印度、希腊的歌讲着故事,而中国、以色列的歌则是抒情的咏叹由此直到南宋,抒情诗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别于欧洲从史诗悲剧而小说的发展途径。曾经有人说过,古代人类文学是一个三足鼎立的世界如果希腊文学是一个史诗(荷马)和戏剧(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的联邦的化,古代中国文学则是一个抒情诗的王国。 闻一多先生在这里强调史诗在民族文学发展中的地位。然而,“史诗”又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