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5100053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六下语文《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写“侯”“栖”“鸦”3个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知诗歌大意。(三)抓住诗中的词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四)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风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二、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前了解寒食节的由来及节日风俗。三、教学过程(一)总览古诗,明确主题1.谈话导入。你最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在这个有意义的节日里你会做什么?2.揭题。古代的诗人也喜欢用文字记录这些节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诗三首。(板书课题)3.读诗题,想想这三首诗分别在写什么内容。(明确三首诗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或是民间传说有关,

2、相机板书:传统节日习俗、民间传说)4.补充课题。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寒食与十五夜望月这两首描写寒食节与中秋节的古诗。(板书两首诗的题目)(二)交流预学,知悉节日1.理解“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相机板书:中秋节)2.了解“寒食”。(1)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关于寒食节的资料。(相机板书:寒食节)(2)播放微课。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民间传说中寒食节常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寒食熄灭冬季旧火,清明重新取火,意在获得一年新的生命力。唐代常在清明时节取柳树之火,皇帝会把最早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三)初读古诗,了解诗

3、人1.初读古诗,读准读顺。(1)自由读诗,读准读通。(2)检查朗读,重点正音:韩翃(hng);御柳斜(xi)(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斜”与末句“轻烟散入五侯家”的“家”押韵);树栖(q)鸦。(3)回顾读法,教师范读。(七言绝句朗读遵从“前四后三”停顿的规律)(4)赛读古诗,读出节奏。2.了解诗人。(1)韩翃,字君平,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建中年间因寒食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他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2)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世称王司马。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本诗

4、选自王司马集。3.结合注释,解词连句,晓古诗大意。(四)比较读诗,感受风俗1.学习活动。自由读诗,画出两首诗中写到节日风俗的诗句。2.学习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关注“传蜡烛”。传赐新火,把春季新火送到豪门权贵家中。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记载皇帝“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相机板书:传赐新火)(2)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寒食节普天下禁火,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烛火)(3)用自己的观点阐述这两句诗表达的情感。预设一:是对盛世承平的歌咏,写出了唐朝寒食节市井民情,作者想要赞颂皇恩浩荡。预设二:皇帝给亲信传火,老百姓却被要求禁火,是对封建特权的讽刺,类似

5、“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4)小结。本诗主题自古没有定论,我们学习古诗可以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多元解读。(5)想象画面,齐读古诗。3.学习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关注“月亮”。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多情的,中秋节人人争相望月,月亮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相机板书:望月怀人)(2)回顾带有“月亮”这一意象的诗句。(3)聚焦“落”字,感受文字魅力。引导思考。全唐诗收录本诗时将“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在学生交流基础上小结。诗人没有正面抒情,而是委婉地发出了疑问,将全诗感情推向高潮,将自己望月怀远、思念友人之

6、情表达得含蓄、深沉。一个“落”字使这份情思有了动态之美,仿佛与月光一同洒落,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手法高妙,令人回味无穷。(4)结合课后第三题,思考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像“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样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预设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预设二: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唐张籍秋思预设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5)想象画面,齐读古诗,读出诗中蕴含的情感。(五)聚焦美景,想象共情1.感受古诗“先写景后抒情”的基本方法。(1)细读两首诗的前两句,交流发现。(预设:前两句都是在写景)(2)小结。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

7、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和“景”,就能对诗歌有更深的感悟。大多数的诗作都是前写景后抒情。(3)指生回顾、列举先写景再抒情的诗作。2.学习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提炼双重否定句式“无不”,感受京城“花谢花飞花满天”的浪漫春景。(2)聚焦“飞”“斜”:风是无形无影的,借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飞”“斜”有着强烈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表现了春天的勃然生机。3.学习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1)圈出诗句中写到的景物。(2)回顾经典意象,结合本诗,表达感受。地白: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照在地上如同铺上一层白霜。鸦:

8、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鸦、雀在古诗中常与萧瑟、颓败的景象一起出现,平添一份荒凉。露: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本诗中的“冷露”更具寒冷、孤寂之意。桂花: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清冷的露珠沾湿了桂花树,桂香迷人,意境悠远。(3)引导思考。诗人王建连用四种意象,你能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吗?预设:王建把多种意象集于两句诗中,更能衬托他的孤独和对好友的思念。(4)拓展朗读作业本第五题,谈谈体会。读一读,背一背。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5)小结。此诗俏皮有趣,与十五夜望月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诗人望月联想到吴刚伐桂、嫦娥掷桂,充满中秋佳节的意趣和美好。4.朗读古诗,感受心境。这两首诗的前两句蕴含的情感不同,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就不一样前者轻快,后者沉静。(配乐朗读)5.尝试背诵两首古诗。(六)书写指导,作业布置1.指导书写“侯”。从字义上区分“侯”与“候”:“侯”是爵位,泛指达官贵人;“候”表示等待、问好。2.拓展作业。课后收集描写传统节日风俗的古诗词,查找资料,了解相关风俗。附板书:古诗三首传统节日风俗 民间传说寒食寒食节 传赐新火十五夜望月中秋节 望月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