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

上传人:p****u 文档编号:550995219 上传时间:2024-06-21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三年广东高考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及2024年备考预测建议+课件--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复习(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法方法得当,锦上添花。得当,锦上添花。本课件简要:1、对20212023年广东高考历史卷古代史选择题分部剖析详解。2、如何应对2024年高考。3、分六部分精析。一、2021年广东新高考历史试卷选择题古代史部分 题号 内容 考点分布核心素养1先秦民族、文化交融 中古先秦历史解释、家国情怀2中央官制演变中古汉魏历 史解释3史学常识中古唐朝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元政府对手工业政策中古元朝历史解释5儒家思想与社会风气中古明朝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一、选择题1.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B、各诸侯国维

2、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时期:中古先秦知识点:先秦民族、文化交融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主客体倒置主客体倒置;材料侧重南方风格在北方的传播材料侧重南方风格在北方的传播未提及各诸侯国对周礼的看法未提及各诸侯国对周礼的看法未提及下级挑战,上级,血缘亲疏淡化未提及下级挑战,上级,血缘亲疏淡化北方有南方风格的青铜器,证明南北方有联系北方有南方风格的青铜器,证明南北方有联系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削弱D.行政效率降低只提及相权的转移,皇帝权力大小无从得知,无对比可见权力的转移

3、材料侧重中央官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只涉及权力转移,并非行政程序的繁琐时期:中古汉魏知识点:中央官制演变核心素养:历史解释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以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非传说;不能”绝对还原了”绝对化与时间无必然关联时期:中古唐朝知识点:史学常识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

4、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知识点知识点:宋元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宋元手工业、商业发展状况材料只针对东南地区,未与其他进行比较与材料不堪重负”对应;降低积极性税收过重,可能促使从事木棉种植的人减少材料重在税收繁重,非财政管理本身时期:中古元朝知识点:元政府对手工业政策核心素养:历史解释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5、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儒学强调“礼”道德,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穿着蕴含的价值取向,非科举制材料强调穿着蕴含的价值取向,非社会阶层庶民、生员穿着礼仪差异,体现未突破礼制时期:中古明朝知识点:传统主流思想与社会风气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二、2022年广东新高考历史试卷选择题古代史部分 题号内容 考点范围时代素养1先秦时期铁器的使用史料实证史学理论先秦历史解释2东汉时期地方制度的变迁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制度史秦汉历 史解释3魏晋至隋唐中央官制的变迁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制度史魏晋至隋唐时空观念4宋代儒学与佛教、道教关系程朱理学中国古代

6、思想史宋元唯物史观5清代的对外贸易海禁和闭关锁管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时空观念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 土商朝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士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A:商朝的统治区域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内蒙古地区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只能说明商朝时期与内蒙古地区存在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铁器残片出土于春秋早期的晋国,说明春秋早期人们已经在使

7、用铁器了,故选B项;C:陶片是古代早期先民重要的生活器具,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陶片,这说明不晚于东周时期人们已经存在冶铜的现象,排除D:先秦时期,兵器主要以铜器为主,铁镞属于特殊兵器,少量存在使用铁器的情况,排除。时期:先秦知识点:先秦时期铁器的使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目标: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史实和对应的结论,来考察学生史料解读的能力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

8、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A:名义上地方封国代表的是中央的统治权威,而豪强属于地方的大地主,两者不属于统一范畴 排除;B:“封国大权操于国相”有利于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外戚干政更多体现在外戚对中央政权的控制,而材料主要强调中央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排除D:根据材料“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可知东汉中期通过“明升暗降”的形式将王侯滞留京师,同时中央通过控制地方封国的国相得以掌控地方封国的实权,D项正确;时期:秦汉知识点:东汉时期地方制度的变迁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目标:本题在重要概念和主题设置上都着重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9、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A:六部属于权力的执行机构,三省才是决策机构,排除A项;B: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省制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相权分割更加明显,排除B项;C:相比北齐时期的官制系统,隋唐时期的六部职权分割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D:根据图片信息,从北齐到隋唐时期,各部门之间的职责进一步重新组合,使中枢机构的职责逐渐分工明确化,D项正确;时期:魏晋至隋唐知识点:魏晋至隋唐中央官制的变迁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目标: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察魏晋至隋唐以来中央官

10、制的演变,考查学生对关键制度的理解能力。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本题通过张载对佛道和儒学关系的评价,考察理学兴起的条件。儒法并用体现的是汉代的三家合一,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考据学兴起于明清时期,伴随着顾炎武所强调的“实学”思潮而兴起,排除B;根据材料“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李觏、张载认为佛道传播严重威胁到了儒学的主流地位,使儒学所强调的道德教化难以在社

11、会推广,所以主张复兴儒学,以便应对佛道危机,C正确;“与吾儒水火不容”说明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儒学存在尖锐对立,难以相互融合,排除D。时期:宋元知识点:宋代儒学与佛教、道教关系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目标:本题考察理学兴起的条件,以此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时期:明清知识点:清代的对外贸易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目标:本题通过广州地区的贸易情况考察闭关锁国政策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

12、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据材料“还有广东绘制欧风图像”,可知广东、福建等地既生产瓷器,也出口瓷器,而且在瓷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欧洲市场的需求,说明广州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A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甚至出现了“官搭民烧”的现象,而且官营手工业产品全部不用于出口贸易,仅限于官方使用,排除B项;在传统华夷观念和闭关锁国制度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很难在中国进行推广,排除C项;明清时期再次推行了专卖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再次出现了强化的趋势,排除D项。制度三、2023年广东新高考历史试卷选择题古代史部分 题号内容 考点范围时代素养1先

13、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纲要上、选必一先秦史料实证2汉初治国理论西汉的建立 与统治纲要 上秦汉历 史解释3魏晋时期的门门阀政治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纲要 上魏 晋南北朝时空观念4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唐朝时期中央 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纲要上、选必一唐代时空观念5保甲制度古代的基层管理制度 选必一 宋代历史解释6明代商品经济与市民观念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文化纲要上明代唯物史观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

14、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A:诸侯国君朝觐天子是分封制前提下,地方诸侯本来的义务,不属于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排除A项;B:“协助诸侯国君”说明周王派遣的官员只能起到外在协助的作用,无法体现干预内政的特点,排除B项;C:诸侯国向中央政府缴纳贡赋是地方诸侯应尽的义务,不属于诸侯国的内政范围,排除C项。D:结合所学知识,西周豆闭簋属于一手实物史料一手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说明当时周王可以通过干预地方诸侯的人事任免人事任免,来干预地方诸侯国的内政,故选D项;时期:先秦知识点: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目标:通过史料价值的角度设置考试情景,考察先秦政治制度的相关特点

15、,考查学生对制度的理解。2.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知陆贾借助帝舜治理国家的经验表达了休养生息治国理念,迎合了汉初社会凋敝、的社会需要,故选A项;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对法家严刑峻法和儒家积极有为思想的修正,排除B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顺其自然,与积极有为的思想相违背,排除C汉初统治者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地方王国势力

16、的膨胀,排除D项。时期:秦汉知识点:汉初治国理论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目标:本题通过节选新语中陆贾的句子为试题情景,结合文言文的解读,考察汉初的治国思想及其影响。3、表1两时期中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上表变化反了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B.豪强势力的膨胀D专制权的弱化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士族门阀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据图表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增加时期:唐代知识点:魏晋时期的门门阀政治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目标:本题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考察学生解读数据的能力,通过数据对比考察魏晋时期的政治特点。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A.强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