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笛和榆钱说课、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953102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笛和榆钱说课、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柳笛和榆钱说课、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柳笛和榆钱说课、教学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柳笛和榆钱说课、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笛和榆钱说课、教学反思.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柳笛和榆钱说课稿李园春一、说教材。柳笛和榆钱是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以表达对春天热爱,对大自然赞美为主题的第一单元的第四篇略读课文,单元训练重点要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乐趣。这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北方的故乡,那里春天里的柳树和榆树奉献给孩子们的礼物柳笛和榆钱。全文语言生动、形象,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出春天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故乡的柳树和榆树。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披散着长发的柳树”和“把身子探出墙头的榆树”在春风中快乐生长的、可

2、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具体介绍了做柳笛、吹柳笛,在做和玩的过程中,孩子们是那样享受春天的快乐,而春之声也随着柳笛的做出被孩子们找到并吹响。柳笛的歌声在每一个读者的耳边轻轻响起。春天那欢乐的音符和着煦暖的春风,伴着孩子们的欢笑,在风和日丽的天空中飘荡。第四自然段生动地描写出了榆钱可爱的样子、甜美的味道和采摘它们的乐趣。一连串细致具体的描写,让读者的心不禁飞到了故乡那美丽的地方。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目标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设定,着眼点不同,训练点不同,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同,但前提有一个,一定要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这节课,我首次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

3、练的模式来上课,是一次初步的尝试。鉴于此,我尝试以课文为依托,引导学生感悟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的欢乐。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积累语言。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品味重点词句,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培养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三、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来上课,结合本班学情、生情,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学:1、给学生一个铺垫,引导学生认真自学,初步渗透先学后教的方法。2、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词句意思,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在语言环境

4、中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获得感情的陶冶。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三次先学后教,每次都以比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次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由读文后从总体上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感知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第二次先学后教让学生通过画出哪些词句最能表现柳笛和榆钱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并感悟体会句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读中感悟、第三次先学后教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后结合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最后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画出来并体会好在哪里。这三次先学后教都是先出示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然后集体交流汇报,

5、教师引导让学生更进一步深入理解。三次自学指导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学生可以对照指导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与同伴合作学习。四、说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整堂课都将以学生自主学习或与同伴共同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为主,每次出示自学指导后,先让学生自学,然后集体交流、学生如果说的不够具体,老师再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并说具体。五、说教学程序。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2、出示教学目标。3、出示自学指导一,第一次先学后教。4、出示自学指导二,第二次先学后教。5、出示自学指导三,第三次先学后教。6、教师对本课简单小结,布置作业。六、说板书设计。本课板

6、书设计力求简单明了,直观地概括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板书能够清晰地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设计如下:4、柳笛和榆钱做柳笛 吹柳笛 (热爱家乡、向往童年)吃榆钱孩子乐柳笛和榆钱教学反思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分类积累词语中感悟,体会“做柳笛,吹柳笛,吃榆钱”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并让孩子们读出柳笛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读出榆钱之美,课堂中受教学条件局限,没有创设很直观的教学环境,只是让孩子们找,说,做,听范读等多种手段来进行启发,诱导,点拔与感受,孩子们去读,却总给我很牵强的感觉,他们的情感并没有真正和文本之间形成共鸣,那种学生在书中找到的快乐仅仅是作者的快乐而不是他们的,那么这

7、种快乐就仅仅是浮于文字之上的,并没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内心。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本来课本编者的编排意图是在开学之初,这样的春日里来学习本课,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把这两样东西请入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去摸一摸,尝一尝。但是,今年开学,天气寒冷,这个时侯在这里还找不到榆钱呢!柳条也还是干巴巴的黄褐色。或者,我应该把这一课再放一放,等柳条变绿,榆钱结出时再来讲?其实,榆树和柳树应该是北方常见的树种,然而,这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机会也就是周末去洛浦公园或是广场上转一转,玩一玩,最多暑假才能出去爬爬山。他们的玩具也都是电动的,益智的柳笛嘛,太遥远了什么好吃的没吃过,还会去吃榆钱?这些可怜的孩子,

8、每天放学按时回家做作业或是上各种特长班,他们哪有时间去爬树摘榆钱?有的孩子甚至没见过榆树,更不要说榆钱什么样?甚至连榆钱是榆树的叶子还是果实都弄不清楚缺少了原生态的生活体验,不管作家的笔触如何细腻,教师的讲解多么生动,孩子的体验还是苍白的,肤浅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赞可夫也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进入情境后,视野和思想不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了,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能使教学更有吸引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走进自然,借助大自然的课堂,引导学生去捕捉课文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生命活力。为了学好柳笛和榆钱这篇课文,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妨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自做一支柳笛,亲手摘一串榆钱。也许柳笛的声音并不悠扬,也许榆钱的味道并不甜美,但那份体验毕竟是文字和讲述无法超越的!那时,我们再引领孩子回读此文,在感性体验的获取和身临其境的交流中,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就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我想,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把文本还原成生活场景,那么其生命活力一定会在欣欣然中得到张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