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50911533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doc(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征求意见稿)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九年三月前 言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鄂发200816号),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制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在科学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汇聚全省各个行业和鄂西圈8市(州、林区)的意见和建议编制而成。其基点以服务国家战略、凸显圈域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社

2、会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世界眼光,强调创新思维,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经营性。规划所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指由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圈域,规划面积127848平方公里。规划的规划期为20092020年,以2007年为规划期基年,划分为近期(20092012年)和远期(20132020年)两个阶段。规划中的数据除特别说明的外,均为基年即2007年数据。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一、规划体系1二、指导思想1三、基本原则1四、总体思路2五、发展目标3六、核心战略4七、空间布局5八、技术路线5第二章 发展现状7一、圈域概况7二、资

3、源状况7三、交通状况10四、产业状况11五、社会发展状况12六、SWOT分析13第三章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7一、基本目标17二、空间布局18三、主要任务19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2一、基本目标22二、生态安全空间格局23三、生态环境保护28四、生态环境建设33五、生态产业发展37第五章 文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40一、基本目标40二、发展模式41三、资源分析41四、空间布局44五、建设任务45六、发展途径56第六章 产业经济发展61一、基本目标61二、主要任务61三、产业布局64四、发展重点64五、区域产业协调66六、发展途径70第七章 风险管理和控制76一、基本目标76二、主要任务76三、

4、风险判断76四、管理与保障措施79第八章 综合效益预期82一、经济效益82二、生态环境效益83三、社会效益84第九章 支撑体系85一、政策制度设计85二、体制机制创新87三、人才培养使用89四、实施步骤安排90五、组织领导保障921第一章 总 则一、规划体系规划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为省级规划,包括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以及交通发展、生态保护与建设、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三个专项规划;第二级为市级规划,包括鄂西圈8个市(州、林区)根据省级规划分别制定的实施规划;第三级为项目规划,即由项目开发主体编制的具体项目建设规划。本规划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总体规划。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鄂西圈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重要抓手,以惠民富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探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江两圈、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确立鄂西圈作为中华民族可以永续利用的洁净水资源与清洁能源供给基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试验示范区,东亚北纬30度区域生态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全国生态

6、旅游发展和旅游扶贫工作的典型示范区的战略新定位,推进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三、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坚持全省“一盘棋”,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加强统筹协调和政府主导,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三)改革体制,创新机制通过改革创新,破解鄂西圈资源整合、培育市场主体、筹资融资等发展难题,解决制约鄂西圈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四)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依据资源禀赋确立发展定位,培植特色产业和特色景区,打造特色民族文艺精品,增强市场

7、竞争力。(五)资源共享,开放合作扩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与武汉城市圈的融合互动,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形成大资源、大市场、大旅游、大开发格局。(六)保护优先,和谐发展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四、总体思路在后现代理论指导下确立鄂西圈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思路。根据鄂西圈经济欠发达而生态文化资源富存的初始条件,在宏观战略上确立后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主导性地位,以后现代化带动现代化,以现代化促进后现代化,融后现代化发展道路与现代化发展模式于一体,在大力推进传统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同时,促使鄂西圈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提升。通过

8、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鄂西圈从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向知识创新、科技创新转变,从局部创新到区域综合集成创新转变,从以商品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升鄂西圈生产力形态。强化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保证鄂西圈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既展示出后现代的核心理念,又借助于后现代视野来扬弃以工业化为基础的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借鉴并超越世界上先发国家的历史经验,避免现代化进程对资源环境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坏性影响,实现鄂西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确立鄂西圈的内生增长发展模式,将内生增长方式建立在圈域生态、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生态、文

9、化和其他产业资源,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发挥特色资源的综合效益,实践内生增长方式的全新内涵,创新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投融资体制和利益机制,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完善鄂西圈的经济空间布局,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形成支撑内生增长方式的原动力。在实施步骤上突出“交通先行”战略和“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重点,同时借助于周边省市资源,形成新的发展机遇,实现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呼应互动的“两圈一带”区域发展新格局。五、发展目标(一)近期目标到2012年,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的38%以上;圈域GDP年均增长率在10

10、%以上。提升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7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以上。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壮大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鄂西圈GDP比重的5%。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突破口,加速旅游经济增长,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2亿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0%以上,相当于鄂西圈GDP的 8%,使之成为鄂西圈重要的支柱产业。(二)远期目标将鄂西圈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和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国家典范”。到2020年,力争将鄂西

11、圈建设成为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族文化艺术观赏、文化考察、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生态经济繁荣的生态文明圈,集炎帝神农文化、楚巴文化、三国文化、土(家)苗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圈,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科学发展圈,使鄂西地区经济更加发达,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其中,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居中西部同等城市前列。鄂西圈人民更加富裕,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区域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备,城镇化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进入快速、协调、可持续

12、发展的良性轨道。六、核心战略(一)“和谐共生”战略坚持“共生”、“共建”、“共享”、“共赢”,整合圈域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通过资源共用、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统筹圈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共同发展,实现圈内共生、圈际互融、圈外互动,形成圈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体。(二)“交通先行”战略优先建设圈域快速高效的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圈域旅游目的地的连接通道,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立体交叉的交通网络骨架体系,奠定鄂西圈的发展基础。(三)“绿色主导”战略以“绿色”为圈域产业集聚焦点,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新兴的生态型特色农业、生态环保节能型工业和以生态文化旅游

13、为重点的服务业,延伸“绿色”产品链,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使鄂西圈依托“绿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四)“品牌引领”战略充分发挥鄂西圈比较优势,创建世界级、国家级的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优先打造“一江两山”等世界级、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实现鄂西圈由资源品牌向产品品牌、个体品牌向品牌集约的转化。七、空间布局在凸现“一江两山”的基础上,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空间布局为“双核三区四带六轴”。“双核”:由宜昌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组成。“三区”:由“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板块、荆荆襄随文化旅游板块、清江土(家)苗民俗生态旅游板块形成的三大旅游区域。“四带”:由十襄随汽车产业带、宜荆(门)

14、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宜恩神特色生态产业带形成的四大产业发展带。“六轴”:由“三纵三横”交通骨架,形成六条主轴线,即:随州京山潜江监利(岳阳)线、襄樊荆门荆州线、十堰宜昌恩施线为“三纵”;(武汉)随州襄樊十堰线、(武汉)荆门兴山(重庆)线、(武汉)荆州宜昌恩施线为“三横”,由六轴连接双核三区四带,构成鄂西圈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格局。八、技术路线在对鄂西圈资源禀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加强鄂西圈市场体系建设,促进鄂西圈资源要素的流动性,把握、发挥和进一步拓展鄂西圈的比较优势,推动鄂西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鄂西圈与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比照下差异化战略定位,确立以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和现有其他优势产业为中心的特色发展道路;通过调整圈域产业布局,促进圈域分工和专业化,优化圈域生态文化旅游和其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圈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通过圈内互动和圈际互融,推进各种产业要素在圈域聚集,从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新模式和新型发展路径,实现鄂西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图1-1 鄂西圈建设技术路线图示圈域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圈域比较优势圈域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素禀赋分工与专业化生态经济主导加强市场要素流动性圈域经济增长聚 集圈际辐射联动65第二章 发展现状鄂西圈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重要的水电基地、重要的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