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3课《羚羊木雕 》.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50895073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3课《羚羊木雕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0053课《羚羊木雕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0053课《羚羊木雕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0053课《羚羊木雕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053课《羚羊木雕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3课《羚羊木雕 》.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石江阴高级中学 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3.9.6 编号005 班级 姓名 3羚羊木雕 张之路【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字词,并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3、学会有理有据阐释自己的观点。【学习重点】学习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学习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的方法。【预习导学】1、注音与字形:羚( )羊 树杈( ) 发愣( )寒zhn( ) 怦怦( ) 攥( )抹( ) 逮着玩( ) 脸ji ( ) 伤疤( )藏( )刀2、词语解释:自作主张:不可抗拒:无可挽回:( ):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3、记叙文是以 的表达

2、方式为主,以 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 、 、 、 、 是记叙文的六要素。【问题导学】1、初读文章,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2、文中的人物在是否要回羚羊木雕问题上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合作探究】1、从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人物性格。2、文中通过这一件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体验反思】文章中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父母和“我”的做法你更赞成哪一个?在生活中怎样避免类似的冲突?【反馈练习】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B、 “我妈

3、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婆婆嘴老太婆的嘴)C、 万方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仗义讲义气)D、 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爸爸的声音一直很 (沉静、平静、安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 (违反、抵抗、抗拒)的力量。我是世界上最 (伤心、悲伤、伤感)的人!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 (坚强、果断、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3、阅读课文16-22段,回答下列问题。 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 ,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个字是_。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

4、运用的是(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礼物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的确瘦了许多。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借着月光,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走去。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

5、。要知道,这样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许久。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和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子,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1本文与羚羊木雕的主题、记叙的顺序有什么相同之处?2发挥想象,请帮文中的“女儿”具体描写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3文中女儿在买礼物时,为什么“在那家工艺品店的厨窗前踯躅过许久”?4阅读文中划线的语句,请说说,如果你是文中的女儿,此时你会想些什么。(用第一人称作答)1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美 爱因斯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