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87751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避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山中避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山中避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山中避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避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中避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 科语文年 级七年级教学形式阅读课教 师李兰花单 位和平县公白中学课题名称山中避雨第一课时学情分析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生源相对较差。多年来,各小学质量层次不齐,相对较大的、好的小学,比较正规,学生的素质较高些;大多偏远的小学,素质较低,基础薄弱,进入我校的学生差异非常大。所以在考试分数上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学生小学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目前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字词掌握较差,语言的表达能力欠缺,课外知识积累较少。由于没有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做阅

2、读题很难理解文章内容,解答缺少条理。写作文没有素材可写,内容空洞,立意不新颖。由于目前教材与实际生活有些差距,所以学生学习缺少热情。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二、作者介绍: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

3、随笔。三、写词语,读准字音:寂寥嘈杂冗长弄堂陶冶乐以教和和歌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五、检查朗读效果: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

4、些依依不舍了。六、理清本文的线索: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板书设计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得趣)欣然惜别。两女孩: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作业或预习书面作业: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能理清写作的两条线索。学生的词汇量掌握不够多。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评议一单位:公白中学 姓名:彭健玻 日期:2013、9、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