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876290 上传时间:2024-0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创设教学情境.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专题一 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怎样的情境能够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1.教学情境的内涵、要素和特征 课程标准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第二条是:“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于这一条有这样的阐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当中进行探索。但是让学生们做做游戏,或者播放一些动画短片,甚至放几张照片,这在课改之前就经常用,老师们

2、也都认为这是情境。这些是否就叫情境?什么样的情境才是能够有效提升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有价值的情境? 最近几年,很多教师都已经注意到自己的课堂要创设情境,很多老师有了创设情境的意识。但是有些情境是不能称做情境的,比如有的老师在上我爱家乡山山水水的课,在课上放一段展现家乡美丽风光的视频,就把这个称做情境。有的老师上感恩父母的课,让学生展示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东西,比如说照片、小衣服、书之类的东西,就说创设了情境。如果仅仅是展现这样一些东西,还不能称做情境。这样的展示,只能使课堂变得生动一些,但是它未必能够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当中,所说的这些情境,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境,它应该有哪些特征,

3、哪些要素呢?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个就是真实性,一个就是教育性。 教学中的情境首先是要反映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事物,有各种人物,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因为这些影响、这些作用,会产生问题、产生事件,使事物发生一些变化。生活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比如说人有各种愿望,而且人跟人之间的各种愿望都是不一样的,会发生冲突,有各种疑惑或问题要解决,有各种各样的任务要去完成,这些任务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真实的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时候,它是由很多很多的细节构成的。教师创设的情境就反映这样一种复杂性,反映这种细节,用各种各样的细节来展现关系、问题、疑

4、惑。真实性要体现一些复杂,它要体现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如果是历史的话,历史上的一些细节要体现出来。没有这些细节,它无法去真正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性。 教育性,就是要合教育目的。我们学生们面临的是一个丰富、复杂、多样的社会,但是我们的课堂又是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怎样才能把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引入到有限的课堂当中去呢?我们的课堂里创设情境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就是有目标的,有我们的教育者期望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形成什么观念这样一些愿望。所以不是什么样的情境都可以搬到课堂里,它首先要符合我们的目标,要符合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那些内容。它不能是简单的翻版,如课程标准所说,我们的课程应该是来源于生活

5、,还要高于生活。情境就是要精选,嵌入一些我们教育者希望学生掌握的经验、知识、技能。比如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关爱残疾人。要让学生关爱残疾人,他就要去了解残疾人生活上的不便,他的不幸,有了这个切身体会,才能切切实实地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学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就要想办法创设一个情境,让他去体验,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从体验中形成对残疾人生活的丰富的认识。所以教师就要调查,看看学生有没有这样的经验,看他们缺哪方面的,就要在这个情境里去创设一些可以弥补他这些经验的一些东西。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模拟,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跟残疾人在一起待一段时间,就是要设计这样一些让学生能够体会从来没有

6、体会过的东西的这样一些情境。 根据这两个特征,情境应该有四个要素: 第一,就是情境要包含问题,或者说任务,要有问题或者疑问。这个疑问,有可能是引发学生自己产生的,也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要隐含问题,隐含任务,这个问题、任务都是需要学生花点力气去解决的,不是他马上就能回答的。 第二,要表现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关系,要有一种过程,一种程序,一个事物不是简单地展示给学生。比如山山水水画面,就是一个静止的东西,它没有一个过程,没有程序,没有发展,没有变化,这不叫真正的情境,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片段,表面的现象。所以情境要有关系,要呈现过程、程序,或者要呈现变化和发展。 第三,要内涵教学目标和

7、内容。所谓内涵就不是很外在显露出来的,它是内含在里面的,有一种跟目标和内容相吻合的东西。 还有一个要求,要有一种媒介,它是连接新旧经验、新旧知识的媒介,这个媒介可以指教学用的材料,也可以指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要遵循六条原则: 第一,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前因后果。不是呈现一个个单个的现象、单个的事物、单个的人,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把这些人、事物还有问题、事件都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关系。 第二,情境当中要有一种能引发疑问、引发认知冲突的因素,它可以在情境里直接提问,也可以不直接提问,而是抛出来的事件本身就会引发冲突,就跟学生内在的、原来的认知有

8、一种冲突,学生看到这个东西,会产生疑惑,怎么会这样的?跟我原来想的不一样,内含这样一种疑问和冲突,由这个冲突引发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冲突、愿望、任务不要那么容易解答、那么容易地完成。有的时候老师创设一个情境就是问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就能回答,想也不想,有的是学生自己原有的经验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通过这个情境就能回答的,还有一些要解决的任务,也不需要学生花费努力,也是马上当堂就可以解决的,这样的情境就价值不大。 第三,情境包含的事件、关系和问题对学生应具有真实性,符合生活逻辑。 第四,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保持内在联系,要嵌入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创设这个情境,一定要考虑这个情境跟

9、目标和内容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整个一堂课里的目标可能有若干条,但是这个情境起码要能够体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情境里面要内涵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通过探索、探究,通过在这个情境里交互活动能够发现、获得的,不是那么容易显露的,但又是学生能够获得的。 第五,就是情境要包含一些拉近学习对象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材料、活动。要达到的目标知识、目标经验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之间,要有一个连线、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能够把二者连接起来,既与学生现有的经验对接,又将学生引向新的事物、新的知识。 第六,情境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以吸纳学生的经验。 有价值的情境,有意义的情境,比较好的情境,要符合这样几条原则,根据这

10、几条原则来创设情境,就能实现比较有价值的、有效果的教育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时把握住情境应该具备的一些特质,就能使教学情境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2.创设情境对提升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意义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按照其原则来设计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把经验和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能够帮他们去解决新问题。学生走向社会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里老师都没教过。但是学生在课堂里学的这些知识是能迁移的,如果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的话,就要有这样一种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学生从情

11、境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还有一种思维能力,提高判断力,对复杂的现象的判断力,还有一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 学校是一种比较单纯的环境,社会生活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的学生从课堂里、从学校里出来就要进入到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他要融入这个社会,要参与这个社会,要在这个社会里健康成长,为社会作贡献,他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有丰富的经验。学校给他们的经验有限,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创设一些情境,寻找典型的情境、典型的事例让他们去体验,这些体验能够让他们有一种变通性,让他们掌握的能力能够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变通。我们尽量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多给学生看看社会的不同

12、的方面,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就能够比较适应,尽快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举一个例子,比如,学生没有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和麻烦可能是学生想象不到的。通过创设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残疾人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麻烦。如果播放一段有关视频,学生也能初步获得一些对残疾人的认识,但是如果让他自己去扮演一天残疾人,或者跟残疾人待上一天,他能接触到很多他想象不到的、老师也说不清的细节,这样他的体验就比较深刻,对帮助残疾人就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 成功的情境,能够再现学生欠缺的、不了解的东西,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以往教师教的知识往往是脱离生活的知识,

13、其实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是从很多情境当中抽取出来的。当教师要教给孩子这些知识的时候,如果脱离了这些情境,只是把抽象知识灌输给学生,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些知识,并不能把知识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所以我们教知识的时候,要把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当中去理解这些知识,他们才能真正地体会知识的含义,如果我们给他多呈现几个方面的情境的话,他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就会多角度地理解这个知识,他以后就会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创设情境,就能加强书本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当中,我们常常发现老师通过说理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一些道理,传递一些知识,但是学生感觉到它

14、不真实,或者不透彻,不能够引起他的共鸣。我们传递的知识和经验,更多给孩子看到的是一个简化的、理想化的世界,学生不能够真正地把这些知识或者这些道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去。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搭一座桥,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把知识、经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活用这些知识。这样的话,儿童感觉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运用的,这个知识是有用的。而不至于因为我们学校教的知识太过于纯化,结果回到复杂的社会当中,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或者感到矛盾、困惑。这样的话,孩子们会对学校给予的这些知识、道理更加感兴趣。 比如说我们让学生学习谦让,过去我们老师经常会用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孔融让梨,让孩子们都要向孔

15、融学习,学会把东西分给比你小的人或者比你年长的人。其实这在教学中是脱离了很多生活细节的。我们在生活当中,会碰到很多很多的现象,因为你的对象不一样,你的谦让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很懂得谦让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个很不讲道理的人,很想占便宜的人,你与这种人在一起,你怎么谦让?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这种事例。不同的人,你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构成了不同的情境,你在不同的情境里面,你的那个美德,你的具体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不是说遇到了这样一种人,我们就让孩子不要谦让,我们要教孩子有这种美德,但是我们要让他懂得,这种美德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有恰当的表现。如果我们在真空里面去教授这样一些美德的话,那么

16、学生所获得的美德是比较脆弱的,是经不起打击的。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接纳,从心里认同这样一种美德,而且愿意去践行美德,那么教师就要让学生面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让他们去讨论、思考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怎么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谦让,最终让他们学会坚守这样一种谦让的美德。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情境,比如说我们老师跟学生可以一起扮演一些角色,表演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一个学生碰到了一个小孩,那个小孩懂谦让,让他先玩玩具。这个孩子也懂得谦让,也把玩具再给他。这其中就蕴涵了你谦让别人,别人也会谦让你的道理。第二种情境,一个孩子让另外一个小孩玩自己的玩具,他老玩,玩完了还不还。在这样一种情境下你怎么办?我们在课堂里面就要呈现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辨析、去思考。让他们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各种关系。 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