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876007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doc(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 背 影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

2、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三、朗读训练1、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奔丧 差使 狼藉 簌簌 妥贴 踌躇 迂 蹒跚 箸 拭 琐屑 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师】批注要点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

3、句)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2、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讨论讲解全文。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论讨讲解【讨论】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分析(理解记叙的要素)【讨论】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4、分析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家境惨淡)。设置惨淡环境,渲染悲凉气氛,与父亲在此困境下仍不辞劳苦,为儿子奔波,与父亲对儿子满腔温情形成对照,更显父爱崇高。【讨论】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了背影?分别给每一次的背影起一个名字。分析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情念旧事,思念父亲。板书惦记背影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板书刻画背影,(望父买橘)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

5、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分析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板书悲哀之泪第六段,这时我看

6、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板书感动之泪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板书不舍之泪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板书伤心之泪【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二、小结(以讨论的方式进行)【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B、表现父亲的生

7、活艰难和老境颓唐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板书父子情深三、布置作业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2、思考课后第一题。课后心得: 第2课 永久的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

8、方式。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第一课时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 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2 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 3 朗读课文,在教师

9、指导下研读l、2自然段4 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二、分析课文第l、2自然段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

10、答。 生:这两个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

11、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悲凉。7

12、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五、板书设计永久的悔季羡林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线索:白的黄的红的第二课时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

13、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