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870483 上传时间:2023-0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1].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篇一:李白送友人 教案李白送友人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 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2赏析“绕”字

2、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

3、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2效果如何?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

4、何以堪。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4板书设计: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篇二:送友人教学设计走进李白之送别诗送友人教学设计城关初级中学 钱丽芸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意象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了解李白诗作的豪放风格。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诗歌传统意象所蕴涵的深刻含义。2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课前几分钟读李白送别诗几首复习导入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写的诗吗?(预设: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请大家齐读赠汪伦,想一

5、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汪伦依依惜别之情)李白的一生,朋友遍天下。他有许多送别诗,今天,我们又将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送友人。新课教学初读感知1、齐读送友人,正音,理解诗题。2、读了这首诗,那你读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预设:孤独、伤感、失落)问题引领,分析研讨1、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孤蓬万里征)2、为什么说“孤蓬万里征”表现了诗人当时很孤独呢?(孤蓬)3、你们知道蓬草吗?这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飘飞,古人总喜欢用“征蓬”来象征天涯游子。4、为什么诗人在“蓬”前面用了一个“孤”字?(更加突出孤独)5、请问是诗人孤独?(即将远征的朋友孤独,朋友还未远征,可李白就已

6、担忧,说明他对友情非常珍视)6、“孤蓬”是一种事物,那这首诗中还写了哪些事物?你可以找出来吗?(预设: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班马)7、诗人是如何来描绘青山白水的?(预设: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8、“横”写出了青山什么特点?(连绵、静态美)那“绕”呢,写出了流水什么特点呢?(动态美)(你知道其他古诗句中用字用得特别好的例子吗?预设“春风又绿江南岸”我这里也有两例,出示ppt: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9、虽是别离,可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浮云落日这美景的呢?(预设: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与落日,本是两种自然景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

7、法吗?有什么作用呢?(预设:比喻,天空中的浮云随风漂浮,好像友人即将远行,行踪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不忍离去,就好像此时的诗人舍不得又友人的离去。所以这首诗诗人借浮云和落日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10、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又是怎样与友人作这最后一别的呢?(预设: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大家想一想:诗人当时对友人说什么了吗?(预设:说了,要珍重,后会有期!没有说,只写了马儿萧萧长鸣)此时无声胜有声,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一次次洒脱的挥手告别,包含着诗人对友人最诚挚的祝福。)11、无论是青山流水还是浮云落日,无论是孤蓬飘飞还是班马嘶鸣,这些事物在古诗里面,我们称之为“意象”。那你知道什么叫

8、意象吗?(简单介绍“意象”“意境”的概念)12、其实,古人特别喜欢借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两句诗不知大家听说过吗?(出示ppt: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你可以说出这两句诗中的意象吗?)13、(出示ppt)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左右。李白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东游。那时的李白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所谓志同道合,天涯难遇一知己,为了实现自己与朋友的理想,所以纵然有万般的不舍还是萧洒的挥别。)14、此景此情,萧萧马鸣,浮云落日,略显惆怅与感伤,可完全不会感到

9、灰心颓废。这就是李白,乐观豁达,豪放洒脱的李白。反复诵读古诗: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注意朗读时的重音、停顿及语气。15、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拓展延伸:赏析送元二使安西(机动安排)我们了解了以送友人为代表的李白的送别诗豪放洒脱的风格,下面来看看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找一找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结束语:李白的一生,风流倜傥,豪迈洒脱,明月相伴,美酒相随,朋友遍天下,诗作传古今,我们在八年级下学期还将会学习他的渡荆门送别,在那里我们会再一次与他相约。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篇三: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反思教学园地11-06 0003 :李白送友人教学案例及

10、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朋友的深挚感情。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课堂实录(节选)一、 导入新课: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

11、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三、诵读与品味:1、学生自读体会2、引导学生展示3、诵读语调交流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

12、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老师:好在哪里?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老师

13、:当然可以。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老师: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老师:请举例说明。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老师:其他的呢?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14、)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学生:“横”、“绕”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

15、的运用对比。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老师:说得很好,“横”呢?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客观物象意象语言寄予情感情感语言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