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意识.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5086078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语文化意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英语文化意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英语文化意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英语文化意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英语文化意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语文化意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文化意识.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论学习内容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新航道校长胡敏教授原创中国学生一般认为,英语学习就是掌握好语音语调、语法和词汇。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会简单地认为只要语音语调perfect (完美)、语法accurate (精确)、 词汇量huge (巨大),英语就算是万事大吉了。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科研工作中观察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大学里同学们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但大多数人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之后,一碰到老外 或需要和外国朋友沟通的时候,除了会几句“ 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 am fine, too.” “Good Bye.”,然后就qu

2、ite at a loss (不知所措),成了实实在在的“哑巴”。大家不知道说什么好,不知道如何抓住话题的切入点,很难和外国朋友有更深的沟通,几年甚至十几年学下来,英语仍然 是直到用时方恨少。甚至连很多拿到国外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的优秀学生,无数GRE和TOEFL考试的高分获得者,真正进入英语环境后,也感到无所适从,连 最基本的交流也觉得困难。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对大家可能会有一些启示: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 a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 很多英语学习者对这个句子的确切含义不甚了解。这个句子很有特点

3、,也是广大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的一个难点。整个句子每个单词都认识,可以说这里面的词汇 就连一个初中生也能全部看懂,但把这些单词放到一块儿,很多人却傻眼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人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的理解能力出了问题,怎么连这么简单的 词构成的句子也看不懂。但笔者要指出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不是大家的理解能力差,而是大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使词汇量非常大, 语音语调、语法都没有问题,也不能表明这个人的英语水平高。英语学习还要加上一个元素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可以说语言中蕴涵的文化意识的缺 乏是英语学习者精确理解文意的绊脚石。如果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纵使你有GRE考试的词汇

4、量,对于一个句子的理解也可能是一知半解、流于肤浅。 原因不用多说,那就是不了解句子背后隐含的文化背景。上面那句话其实来源于拳击比赛。在美国,人们对拳击比赛的热衷程度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除了作为一项 体育活动来观赏外,更多的是人们能从中获得巨大的精神和物质上的收获。拳击比赛作为人们赌博的一种载体,受到无数人狂热的追捧。人们都知道,在拳击比赛 中,参赛的一方若被对方选手击倒,referee (裁判) 会立刻开始数数,如若裁判数到十,被击倒的拳击手还不能站起来,那么比赛结束,裁判会立刻判另一方选手获胜。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十,被击倒的 选手会再次爬起来投入比赛,对于他来说,这一次倒地,并不

5、意味着他一定会输掉这次比赛,只要他鼓足勇气,灵活运用战术,他完全有最终赢得比赛的机会。因 此,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当你被击倒在地时,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出局了。”其更广泛的隐含意义应该是:“当你面对挫折,面对暂时的失败时,不要灰心,因为你并没有完全丧失成功的机会。”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文化的积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要了解文化,感受文化进而在语言的应用中实现跨文化的成功交际,首先要对文化有一个准确的定 义。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 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

6、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 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就英语学习而言,文化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 十分丰富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最能反映文化的特色和发展趋势。对广大英语学习者来讲,英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对语言本身 的社会功能和其他外在因素的探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俗点讲,也就是:“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means learning another culture.” (

7、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To be bilingual is to bebicultural.” (掌握两门语言就是掌握两种文化。)二、文化意识的缺乏导致语言实践中的失败没有文化意识,英语 的实践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很容易导致语言交际失误 (communication breakdown)。笔者认为,反映到英语学习者具体的学习中,文化意识的缺乏所导致的语言实践中的失败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方面。它们分别是:缺乏文化意 识导致日常交流不畅;缺乏文化意识导致语言使用错误;典故中文化概念的缺乏导致理解障碍;不了解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交流的失败。(一)缺乏文化意识导致日常交流不畅绝

8、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掌握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日常交际和对话,所以这里面包含的文化错误也是最多的、最常见的。这里有一个例子,摘自一篇简单地介绍一家快餐店的文章:“You pick out what you want and put it on your tray, which you have to push along a special rack till you reach the cashier.” 很多中国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含糊不清。理解上出现困难原因不在词汇,句式结构也不复杂,难就难在对国外最普通的快餐就餐环境缺乏相应的了解,所以理解 上产生了障碍。实际上这句话讲的是到快餐店吃

9、东西的情形。先选好中意的食物,然后再付钱。可以这样翻译:“自己挑选食品,放在盘子里,把盘子放在架子上, 推着盘子到收银台付钱。”我想很多北京同学都逛过北三环马甸附近的宜家家居(IKEA),这个家具家居店在中国很火,其实在北美,宜家面向的是中低收入 者,面向的是那些经常要迁徙,调换居住地的年轻人。它出售的商品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物品都是可以拆分的。你买回去的东西不是成品,需要你自己 动手来组装。在北京宜家的三层有一个快餐厅,是开放式的,顾客逛累了可以在那儿休息或用餐,那个餐厅和上述购餐情景一模一样。我建议大家有空去看看。俗话 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些抽象的文字辅以形象的物化就更容

10、易让人理解。当然不是每一个都能亲自到北京来看看宜家的快餐厅,但我要说明的是了解和熟悉文化背景对大家的英文学习是如此重要。上面提到的那句话,问任何一个美国或英国小孩,我想他们不会有任何理解障碍。我们绝大部分同学学习英语不是把它作为将来研究的对象,而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门工具在学习,学习语言这个工具的目的是为了交流。 再看下面几个例子。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两个半小时的课下课后,就会有同学走上讲台来说:“老师,您辛苦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会认为这个学生很懂事,很 懂得体贴人和关心人,作为老师也会感到很欣慰,因为自己的付出换来了学生的问候和关心。但是,如果讲课者是一位美国教授,他会认为这是对他智商的一种侮

11、辱 (an insult of his intelligence),他会很自然地想到:“难到我一个堂堂的教授连两个半小时的课都讲不了吗?”他会觉得你是在怀疑他的能力,是在讽刺他、侮辱 他、打击他。那么在英语环境中这种问候应该怎么表达才符合英语国家的文化呢?应该说:“Did you enjoy your class?”或者说“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下面的情况在对外交流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 翻译,陪同老板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一位大客户,你的老板对英文一窍不通,一看见美国客人就主动地迎了过去并热情地向对方问候说:“您一路上辛苦了!”老 板不清楚中美文化

12、在这一点上的差异这情有可原,但如果你作为公司翻译也稀里糊涂地照字面意义翻译成:“You must be very tired.” 或者“You must be exhausted.” ,这就是对美国客人的一种不尊重,甚至是侮辱。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很差,很虚弱,人家才会这样问自己,这会使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如果对方恰好是一 个极端个人主义者的话,他会认为这是你对他的一种公然挑衅。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我们的老板希望看到的,一一对应的字面翻译已经无法圆满完成交际的功能。如 果你是一个合格而称职的翻译,你就应该说“Did you have a good flight?” 或者说:“Did you

13、have a good trip?” 这样,中文和英文从文化概念来讲才是对等的。我前面说到,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与外国朋友交 流,所以作为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语言是要完成交际功能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文到英文的翻译就应该是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为交际服务)或者是 communicationoriented (以有效的交际为中心),要使交流顺畅,不出现双方的误解,对两种文化的把握和驾驭就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交流的顺畅,在不影响表达的同时合理地根据不同文 化的特点对语言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这是一个优秀的翻译应该具备的素质

14、。比如有这样一个场景,你作为一家乡镇企业老总的随行翻译出席 一个贸易洽谈会,老总是农民出身,虽然经济上富足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作为农民的质朴的情感没有变。早些时候,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温饱问题是我们的首 要问题,农民们世代劳作就是为了能够糊口。会吃,好吃,也是咱们中国人的一大特色。经常还能听见老一辈见面打招呼时第一句话不是“你好”之类的问候,而是 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吃了吗?”我们这位农民出身的老总对外商也开口来一句“您吃了吗?”如果你是这名随行翻译你会怎么办,很显然,翻译成“Have you eaten?” 或者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是不妥当的,尽管字面上

15、没有问题,但这样会使对方疑惑不解,因此就无法有效地完成我们发出问候的交际功能。好的翻译总是能够根据文化的不同进行合理地变 通,在不影响交际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语言的表达,以达到文化概念上的对等。所以下面这个翻译就是不错的选择:“How are you?” 对方会接着回答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 我们又顺着这个意思用中文对那位老总说:“吃了,你呢?”老总很高兴,连忙回答道:“我吃了。”我们又按照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对外商说:“I am fine, too.”因此我们要切记,文化上的错误比语言上的错误还要厉害,还要可怕,语言上的错误只要不影响表达,老外是可以忍受的,但 是

16、文化是一种“载体”, 是一种“情感”,文化上的错误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对说话者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我刚才提到了“情感”,实际上“情感”也就是一种思维的文化。就像你不能把黑 人称作Negro一样,这是他们的一种情感,一种不能随便亵渎的文化。笔者认识一个教口语的美国外教,中文说得很地道,连女朋友也是中国人,如果不见其人 只闻其声的话,你可能根本不会觉察到你是在和一个老外交流。但即使是这样,他身上还是流露出他本民族的一些文化习惯。举个例子来说,这名外教经常和中国老 师聚在一起,交流教学心得,增进感情。他熟练的中文使得他能和大家谈笑风生、打成一片。既然在中国,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吃饭是少不了的。川菜是很多人比 较喜欢的菜系,川菜中有几道很有名的凉菜,色香味俱全,有几位老师每次必点,比如夫妻肺片、泡椒凤爪。笔者就仔细观察过,不管其他老师吃得有多么酣畅淋 漓,这位美国外教对这两道菜是敬而远之,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