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0854509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秋声赋?说课稿(第一课时)?秋声赋?第一课时说课稿近日参加一次说课活动 ,第一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 ,分到?秋声赋?这一课 ,四十五分钟准备。一次偶然的时机里 ,笔者想到 ,自然科学的研究要尽快的运用到生产中去 ,才能发挥其价值。那么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呢 ,是不是也要尽快的进入到实践中去?由此进一步设想:社会科学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思想领域 ,它的实践生产第一线应该就是培养青年人的成长的校园吧。基于此种“梦想 ,在课堂设计中 ,笔者力图引入学科的前沿理论到中学主要是高中的课堂中来。以下是经回忆整理的材料 ,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教材分析:首次接触到苏教版的教材 ,对教材的编排非常喜欢 ,觉得这是比

2、较接近语文课的一种教材。?秋声赋?在本册课文中被编入第四个文本研习专题:笔落惊风雨。这一安排表达了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在教材处理时会借助对文本的学习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薰陶。这一专题的编排有一个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就是编者在概括诗词赋时分别使用了这样三句话:“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诗词文均是作者肺腑喷出之“气 ,编者这样说只是一种话语表述的方式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可把此作为互文见意来理解 ,绝不能曲解 ,把这三句话作为三者的不同特点以至误导学生。另外 ,在具体学习?秋声赋?时 ,我还会把第一专题的“经世济民版块与此文作比照。儒家传统思想“穷那么

3、独善其身 ,达那么兼济天下在这里得到了表达。?秋声赋?写于晚年 ,当时欧阳子就是处于很不得意的人生阶段。另外还应该注意到 ,宋代正是儒释道三教此处仅指哲学思想 ,与宗教无关融合的时期 ,在独善其身时往往身上表现出道家的思想 ,如文中的“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欲于草木而争荣即可表现出这一点 ,这个在宋代是很正常的现象 ,师在传授时不须讳言。如著名的?太极图说?即出自周敦颐之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悉?秋声赋?这篇文章;2、 在朗读中体会赋文的特点;3、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 ,初步了解欧阳修;教学重点:同目标1、3。教学难点:课文的二、三段用语典雅 ,引经据典 ,表达了赋的特点。可也正因为如此 ,

4、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会象文中的童子那样“垂头而睡。教法设计:针对教学目标 ,本课在诵读的根底上 ,以问题带动学习的参与 ,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一、 以课文在全册的位置分析导入二、 诵读1、范读 ,整体感知如能找到好的诵读资源最好 ,否那么由老师范读2、学生读 ,扫清字词障碍3、师生边读边议 ,找出文章的思路: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局部童子昏睡在此环节 ,可顺便解决赋体文的特点问题三、 问题设计:、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 ,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 ,可童子们为何听得“垂头而睡呢?、如何才能把“课讲得更生动 ,你能帮欧阳子出出主意么?对问题一的讨论 ,要紧扣文本。在讨论的

5、起始 ,为了活泼气氛 ,可以以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来与之比较。可这这个问题的设计 ,主要是要学生通过细读文本 ,来突破对课文难点的学习。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对文本解读发现的答案举例:欧阳子是夜读有感 ,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 ,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根底不同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 ,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 ,故而不懂;文化根底不同欧阳子历经沧桑 ,而童子风华正;人生感悟不同对问题二 ,只作为学生对文章学习的感悟与吸收 ,属开展范畴。如课堂不能完成 ,也可留作课外作业四、 小结本局部为对课文内容短小精致的描述 ,是老师上课重点“灌的内容。说到这里 ,我认为 ,高中语文课的学习 ,

6、其精粹内容 ,对文化的传承 ,绝对以老师的“灌输为主 ,学生讨论 ,课堂生成都只是为下面的“灌打根底 ,以使“灌的过程自流流畅 ,水到渠成。仅仅停留在“生成的课堂对高中生来说是一种浅层次的课堂。五、 作业在熟习课文内容的根底上 ,结合课本详细的注释 ,翻译全文。本次作业即是对第二课时所做的预习。第二课时预计在第一课熟悉文章、了解作者的根底上 ,从文字细节上去“读课文 ,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知识积累问题。说课感言:一、本课的创新之处:、引入20世纪西方文论中对文本解读“向内转与“向外转 概念 ,本课的设计 ,采用“文章作者文章的模式。即先讲文章 ,从中“发现作者 ,然后教师补充 ,进一步了解作者

7、 ,最后对作者的熟悉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引入表达学中的“当下作者的概念。我们传统的读书方法“知人论世 ,故尔在课文学习中多采用先介绍作者 ,再学习文章的模式。先读文章 ,可是作者的思想 ,往往是一个动态的、开展的过程。其实对作者的介绍 ,不但不能帮助对文章的解读 ,反而会让人迷惑不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内容上非常矛盾的东西呢?而“当下作者的概念 ,那么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写作文章时的“作者 ,不等于就是生活中的作者。事实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 ,可能和作者的主流思想根本不同 ,甚至恰恰相反。在阅读?秋声赋?时就要注意欧阳修当时的人生遭遇、生活处境和思想状态 ,而不能以其一生的经历 ,用“知人论世四个字来理解写作?秋声赋?时的欧阳修。二、本课的缺乏:、备课时间仓促 ,又不能查阅任何资料。故而本课的教学设计 ,实际上只是一个框架。这样粗糙的东西 ,要想拿到课堂上去讲 ,老师至少还要阅读一下有关欧阳修的评传。、老师在试图直接把学科研究中的理论直接引入到中学课堂上 ,这样的方式能不能为学生所接受 ,还有待于尝试 ,本次设想也许只是纸上谈兵。从这一点上说 ,“创新也恰恰带来了“缺乏:在上课时会不会也再现“童子莫对 ,垂头而睡的情况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