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839716 上传时间:2023-09-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_社会工作的演进_引言.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讲 社会工作的演进引言 引言(1) 汤恩比馆(Toynbee Hall)的故事 1、巴尼特(Barnett )是东伦敦教区牧师,由于该地区是伦敦最贫困教区之一,有许多失业者、患病者及住在污秽拥挤住宅力里的人。巴氏发动当时就读于牛津、剑桥大学的学生前往该地服务贫民,与贫民共处,以便实际了解贫民的生活情形,研究对策。2、当时,牛津大学经济学讲师汤恩比(Toynbee),与巴氏志同道合,与贫民共同生活,为贫民服务,但不幸因肺病去世,年仅30岁。3、巴氏为纪念亡友伟大的牺牲精神,并号召知识青年为贫民服务以继承汤恩比遗志,在伦敦东区的贫民区建立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并取名为“汤恩比馆”(To

2、ynbee Hall),这也就是第一个睦邻组织。引言(2) 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自助的专业,经历了从志愿性工作到行业性工作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历史演进,时理解其现状和领悟其发展态势的基础 本讲概要 (1)社会工作的起源情况 (2)社会工作的发展及专业化 (3)社会工作的展望讲座一 社会工作的起源一、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1601年英国颁布了第一个有关济贫的法律伊丽莎白济贫法。作为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它不仅是这一法律制度的发端,而且为这一法律制度的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保障法。济贫法(Poor Law ,俗称旧济贫法,这部法也被带入后来的美国),后经修订称为新

3、济贫法,这部法一直到1948年才被废除。新旧济贫法历时3.5个世纪。17世纪开始,在济贫法精神引导下,英国建立了大量的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workhouse,中英字典解释为两个含义囚犯工厂;贫民习艺所)等。但是,济贫法也以其“惩诫性”、“恩赐性”著称于世。接受济贫者不仅受到了许多限制,还被剥夺选举权等政治权利。这是对贫困者在政治上的一种惩罚。 英国济贫法是欧洲新教伦理的法律化。新教伦理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贫困等于不良”,贫困是穷人自己造成的,人们应该对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它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贫困的原因不仅是经济的,而且是道德的,政府本身无法改变或消除。1、内容:F政府参

4、与和社会救助责任征收济贫税、建立制度、专门人员。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为所在地居民充实救济经费;每教区设立检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F救助机构的设立济贫收容所、贫民习艺所。对于无家可归者及行乞游荡的无业游民,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贫民习艺所则是供男女儿童习艺。 F院内与院外的救济形式机构救济与家庭式补助。人民有救济其贫困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再由教区救助。F有条件救助与以工作换取救济助人自助。有工作能力的贫民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即帮助他人自己获取继续生活的能力。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具体规定:(1)每教区应向地主征收贫税(2)贫民救济应

5、由地方分区主办,每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有工作能力的贫困民需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5)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贫民不能由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抚养时再有教区救济;且救助对象也限于在该区出生者或最近在该区住满三年者(6)把贫民分为三类:体力健全者需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不能工作者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则设法领养或寄养。 伊丽莎白济贫法为英国奠定了政府主持社会救济事业的方式。2、

6、济贫法对社会工作的意义s 政府参与政府负担起社会救助的责任。教区须为梭子地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者准备工作,这些原则表明政府真正接受了对无力自供者的救济义务。s 从立法角度确认了助人自助的理念s 确定了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s 实施的院外救济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s 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s 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 二、德国的政府济贫n 1788,汉堡(Hamburg)制n 1852年,爱尔伯福(Elberfeld)制1、两者的比较如下: 实施方法不同点汉堡制爱尔伯福制 制度设置设一中央办事处,综合处理 全市分若干区,

7、每区设监察员设立中央赈济委员会全市分564段,每段设立一个赈济员 救济方法助人自助个人申请、赈济员家庭调查后才予以补助,补助后每两周前往调查一次 内容对失业者:介绍工作贫困儿童:职业学校习艺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沿门乞讨者:不得施舍 救济采用法定的最低标准以免依赖心理 赈济员办理贫困预防工作 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 沿门乞讨者:不得施舍 评价实施13年,效果好;后因市民剧烈增加而衰微。工作机构:组织严密、手法灵活; 赈济员由地方人士担任,节省费用,熟悉业务,照顾较周到预防与补救并重后因赈济员所需处理个案增加而衰微n 1788,汉堡市采用的救济制度n 该市设立一个中央办事处,综合处理全市的救济事业n

8、 全市分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overseer) 一人、赈济员(almoner)若干;n 救济方法助人自助;F 对失业者:介绍工作F 贫困儿童:职业学校习艺F 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F 沿门乞讨者:不得施舍n 实施13年,效果好;后因市民剧烈增加而衰微n 1852年,爱尔伯福采用的救济制度n 该市分564段,每段居民300,贫民不超过4人n 每14段为一赈济区,设监察员一位,并由诸多赈济员成立委员会,两星期一会n 全市设立中央赈济委员会,两星期一会n 每段设立一个赈济员,为地方热心人士,荣誉职务,综合处理救济事业n 救济方法个人申请、赈济员家庭调查后才予以补助,补助后每两周前往调查一次n 救济采

9、用法定的最低标准以免依赖心理n 赈济员办理贫困预防工作,如介绍职业、训练和管理游民n 患病者:送往医院救治n 沿门乞讨者:不得施舍2、汉堡制和爱尔伯福制对社工的影响 资格审查与后访并重,有工作记录,体现了个案工作方法的精神; 志愿参与有现代社区工作精神。 其相应的济贫事业组织管理架构和程序,对后来的社工制度与方法产生深远影响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1、内容及措施(以英国为例)s 全伦敦市设立中央管理和联系机构。划分若干区,每区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分配工作;s 各区办理申请案件总登记,另设咨询部,供资料查询,揭露向多个机构求助者的信息;s 各区派员对个人申请家庭调查后才予以补助;s 提高救济款

10、项配额,以满足较多人士需要。 2、慈善组织会社(COS)对社会工作的贡献 在福利历史上,COS强调个案化,追求理性、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促进社区解决问题,是对传统不足的改革。 慈善组织会社组织大批友好访问员开展工作,其所开展的个别调查成了个案工作的开端 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的协调,为社区工作的产生奠定基础。四、英美睦邻组织运动 (Settlement House Movement)与一般慈善组织强调宗教精神不同,它是为解决社会普遍存在的贫穷问题,从社会环境角度进行改革通过对社区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其认为:让社会上一部分受高等教育的人和平民共同生活,不但可以舒缓阶级划分,实现政治上

11、的平等和民主,也可使得穷人获得文化教育和文化生活的机会;同时可以促进知识分子对平民的了解,有助于解决问题 1、睦邻服务中心的特点 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其口号为“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相亲相爱” 没有既定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开展工作 培养居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尽量发动当地居民为地方服务。 培养居民的文化素养。除了使社区睦邻中心成为当地的服务中心外,还尽量设法将本国及外国的文化介绍给当地居民,使之亦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 2、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对贫穷问题的看法由宗教和非经济原因,转化到社会环境原因。大大拓宽了社工的实践领域。 穷人不再被视为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不公

12、制度的牺牲品。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追求个人和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该由两方面入手 解决贫穷应实地了解情况,并动员当地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工作。 社区社会工作的运用。睦邻运动说明社会工作可以以整个社区为工作对象,并以促进全面的社会福利为目的。总结西方早期的社会工作实践可见, 随着工业革122命和市场经济的推进, 传统的家庭保障、邻里互助等已不能满足现实的社会需求, 政府、社会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地位开始受到重视。但总体而言,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尚存在临时性、非专业性的特点, 在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方面作用有限。不过, 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基本理念对后来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中“助人自助”的理念甚至成为专业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