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836131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概念界定: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 ,一般是指以主题(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为背景,以区域(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为活动形式,教师依据主题目标,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活动,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存在的问题:1、区域活动目标难以与主题教育目标整合。由于教师们对集体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认识模糊,因此,不能将主题目标较为准确地分解落实到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中。绝大多数区域活动的目

2、标偏离主题教育目标,与主题教育目标缺乏内在的联系;有一小部分区域活动目标虽能围绕主题教育目标进行,但目标只定位在集体教育活动之后的巩固性练习上。主题教育目标还是通过单一的集体教育活动模式来完成,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自主化、个性化方面的独特作用。2、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相分离。这些幼儿园使用的教材都是以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为蓝本,由于在省编幼儿园课程指导中,找不到主题目标下具体实施的区域活动目标及具体内容,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区域与区域之间内容相互割裂的状况,幼儿不能获得与主题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的经验。同时区域也不能随着主题的进展而随之得到推进。 解决对策(一

3、)根据区域活动整体性、层进性等原则,将主题目标逐层分解 1、依据集体教育活动和区域活动不同的教育功能,将主题教育目标分解为集体教育活动目标和区域活动目标。一般来说,集体教育目标侧重于对幼儿进行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社会的观念、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等的传授;某些技能的传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的讲解和指导等。区域活动目标侧重于让幼儿自身在与物体、与材料相互作用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去认识、去进行自我建构。 以大班上学期主题“我爱祖国”为例: 主题目标:初步获得有关祖国地域风貌、民族风情、人文、物产等方面的认知,感受祖国的美好与伟大。产生“做一个中国人”地自豪感,萌发对祖国的

4、热爱之情。分解后的集体活动目标为:感受祖国的美好与伟大,萌发热爱祖国之情。能用动作、音乐、语言等方式大胆表现自己对祖国民族风情、人文等方面的认知。初步获得有关祖国民族风情、地域风貌、物产等方面的知识。 分解后的区域活动的目标为: 乐意参与区域活动,能按图示要求进行操作。学习用不同的表征方式表现自己对祖国民族风情、地域风貌、物产等方面的认识。2、教师根据各类区域的不同教育功能,将主题性区域活动目标转化为各区域活动的发展目标,使各区域保持内在的联系。还以”我爱祖国”主题为例,角色区侧重于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制定的发展目标为:初步了解中国的一些著名旅游胜地,感受祖国的壮丽河山。增强导游、游客的角色知识

5、,能与同伴合作开展游戏;美工区侧重于发展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制定的发展目标为:喜欢绘画活动。能运用对称、夸张等绘画方法表现画面物体,感受造型美、色彩美,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学习用画、剪、刺绣多种方法表现物体,发展动手能力,感受民族文化。萌发表现创造的欲望和提高审美情趣;认知区侧重于思维训练,发展智力,制定的发展目标为:学习拼中国地图,感受中国地域的辽阔,萌发对祖国的自豪之感。学习拼地图的基本方法。发展幼儿观察、分类及概括能力。 3、确定近阶段幼儿应该获得的关键经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仅有发展目标,则很难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由此还会导致“操作活动无目标”,“教师心中

6、无幼儿”或“内容在前、目标在后”的弊端。如我爱祖国主题中,美工角“学习用画、剪、刺绣多种方法表现物体,发展动手能力,感受民族文化。萌发表现创造的欲望和提高审美情趣”。这一发展目标中,没有可操作的具体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绘画、剪纸、刺绣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在这个主题中要提供给孩子哪些新的经验?等问题成为了教师在区域活动实践中最大的困惑。实践证明,要实现美工角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将其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为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确定了不同年龄段幼儿在各区域活动中的关键经验,如”我爱祖国”主题中,绘画的关键经验是学习用夸张、对称的手法画脸谱;剪纸的关键经验是学习对称和二方、四方

7、、八方连续剪纸;刺绣的关键经验是学习按图形轮廓绣出一些实物。这些关键经验的确定,不仅促使了教师围绕关键经验安排活动内容,而且成为了教师们在区域活动中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的内容和评价的指标。 4、将具体的关键经验转化为层次目标。幼儿发展具有共同规律和相似特点,但幼儿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为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现象,我们依据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将关键经验分解为层次目标(即幼儿发展水平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师投放不同层次材料的依据,主题目标的逐层分解,使教师逐步增强了目标意识,学会了以幼儿发展地实际水平为依据确定目标,选择内容,克服了区域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盲目性、片面性、随意性,保证了幼儿在

8、区域活动中独立、自主地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直接的、完整的经验,发挥了教育的整体效益。(以大班主题我爱祖国为例加以具体说明,见附件) (二)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为改变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区域与区域之间内容相互割裂,区域活动内容只是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巩固性练习的现状,促使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内容与集体教育活动内容的有机整合,我们将区域活动内容规定为以下三种:1、主题内容的预习。即在集体教学活动前,让幼儿先到区域活动中对有关材料进行操作感知。一是让幼儿积累直接经验,二是使教师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问题,以便生成集体教育内容。这类内容常见于探索区、数学区

9、,如认识5的组成分解前,先在数学区投放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初步感知5的4种分解方法,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然后,教师根据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生成集体教学内容,意在通过教师的提升,发现规律。如:当教师针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重复记录,不能概括出5的4种分解方法;无序记录等问题,及时生成了集体教学内容。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范例、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幼儿发现了递增递减和互换规律,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2、主题内容的巩固和拓展。即指区域活动的内容是集体教学活动内容的延伸。通过区域活动中频繁的个体性操作和练习,将集体活动中没有达到的目标得以弥补和迁

10、移。这类活动常见于语言区和运动区,以大班主题我爱祖国为例,月亮船故事讲述后,为促使幼儿有感情地学讲故事,因此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月亮船故事磁带、图片、头饰等,让幼儿轻松愉快地表演故事。与此同时,还可投放一些祖国之最小图片,让幼儿在图片的帮助下,学习仿编故事情节。3、主题内容的下放。即将主题内容直接通过区域活动形式开展,目的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便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个别指导。这类内容较常见于美工区、生活区、数学区。如学习剪灯笼、学习刺绣花朵、房屋、2、金鱼、恐龙等。主题内容的预习、巩固迁移及下放,使区域和主题、区域与区域有机地整合起来,特别是主题内容的预习和巩固迁移,促使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有

11、机渗透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区域活动和集体教育活动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当然,主题内容的预习、下放、巩固迁移在实施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有时也可以交叉使用。如原本是主题内容的下放,而教师发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是一样的,为了提高教育效益,就组织了集体活动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变成集体活动的预习了。在组织实施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时,我们发现有些区域容易表现主题内容,如美工角、益智区、建构区等。而有些区域自身系统性较强,很难表现主题内容,如数学角、生活角等。为此,我们将前者称之为主题性区域,关注其区域与主题间的横向联系,区域活动内容要求随着主题的变化而及时更换。后者称之为常设性区域,关注其区域中的系统性,区域活动内容要求随着孩子的活动情况而逐步调整。在具体实施时,主题性区域与常设性区域交叉而行,常设性区域好比是纵轴,而主题性区域就象是横轴,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有序地运转着。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时,还得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