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0559471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Q.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班级:_学号:_姓名:_得分: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成绩复核得分阅卷题目部分,(卷面共有30题,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一、名词解释(8小题,共25分)1变形细胞、游走细胞2高碘酸席夫(PAS)反应3足迹法4肌醇磷脂5胞饮作用6线粒体7异核融合细胞8分子开关二、是非判断(4小题,共4分)1以多聚核糖体的形式进行多肽合成,对mRNA的利用及对其浓度的调控更为经济有效。2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其体积则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3无菌培养操作中,金属器械在火焰中烧灼后才能挟取组织。4酶标抗体法是利用酶与底物的特

2、异性反应来检测底物在组织细胞中的存在部位。三、填空(3小题,共3分)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四大步骤:_、_、_和_。2被称为核酶的生物大分子是_。3第一个发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_,细胞学说主要由_和_提出。四、选择(7小题,共7分)1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同存在的细胞器是( )。A、中心粒 B、叶绿体 C、溶酶体 D、核糖体2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术的特点是能( )。A、进行光学切片 B、进行激光切割 C、检测自发荧光 D、产生微分干涉差3利用差速离心法可从动物组织匀浆中分离出下列哪种细胞器( )。A、溶酶体 B、细胞核 C、线粒体 D、质膜4心肌细胞必须同步收缩形成有效的心跳,传递到每个细胞的收缩电

3、信号也需要同时到达,( )具有此种作用。A、间隙连接 B、紧密连接 C、桥粒 D、黏着带5下面不属于细胞衰老过程中结构变化的是( )。A、细胞核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B、内质网弥散性分散于核周质中 C、线粒体体积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D、线粒体数目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减少6人造微小染色体通常有:自主复制DNA序列;着丝粒DNA序列;端粒DNA序列;rRNA序列。( )A、 B、 C、 D、7从体细胞克隆高等哺乳动物的成功说明了( )。A、体细胞的全能性 B、体细胞去分化还原性 C、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D、体细胞核的去分化还原性五、简答(3小题,共17分)1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时的具体作用有

4、哪些?2论无菌操作技术在植物细胞工程中的应用。3泵的工作原理。六、论述(5小题,共44分)1光学显微镜技术有哪些新发展?它们各有哪些突出优点?2临界点干燥法的原理和步骤。3试述细胞周期各个时相的生化特征。4染色体向两极运动的机制?评价染色体向两极运动的学说?5试从细胞的蛋白质生物合成,阐述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西南大学2013-2014学年二学期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部分,(卷面共有30题,10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一、名词解释(8小题,共44分)1后生动物体中能作变形虫状运动的细胞。海绵动物的中胶层中有几种类型的变形细胞,如能分泌骨针的成骨细胞、能分泌海绵质纤维的成海绵质

5、细胞以及具有不同功能的原细胞。有的原细胞能消化食物,有的能形成卵和精子。棘皮运动体腔中的变形细胞可以从体液中收集代谢废物。高等动物血液中的白细胞也属游走细胞,能消灭进入体内的细菌等异物。2鉴定组织内多糖类物质的一种染色反应。高碘酸()或高碘酸钾()是一种氧化剂,能破坏多糖分子结构内的CC键,使之转变成二醛,醛基与席夫试剂结合生成红色取代物。3用来鉴定与专一蛋白质结合的DNA序列的一种方法。 DNA分子上与专一性蛋白质(即DNA结合蛋白)结合的区域被保护起来,用内切核酸酶处理时不被作用,而无DNA结合蛋白的区域将被核酸酶消化,形成一些片段,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有蛋白质保护和无蛋白质保护的DNA分子

6、分离的情况不同。将两块凝胶电泳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只有在蛋白质存在时,才能出现一些不被核酸酶作用的条带,这段DNA序列选择性地与DNA结合蛋白结合,因而不被核酸酶作用。4是近几年发现的细胞中除cAMP以外的另一个第二信使系统。其作用机理是:胞外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相互作用,激活膜中的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二酯酶(PPI-Pde),在此酶催化下,使膜中的肌醇磷酗水解,产生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G),二者大量出现于胞内。IP3进一步与内质网膜上的专一受体作用,使贮存在内质网中的钙离子释放。IP3进一步磷酸化形成IP4,参与打开细胞膜上的钙通道,共同作用使胞质中钙

7、离子浓度迅速上升,从而激发一系列后续反应。5细胞对液体物质或细微颗粒物质的摄入和消化过程。当细胞对这类物质进行转运时,由质膜内陷形成一个直径约0.1的吞饮小泡,将待转运的物质包裹起来进入细胞质。小泡中含有的被吞物质被细胞降解后利用。大多数真核细胞都能通过胞饮作用摄入和消化所需的液体物质和溶质。6线粒体是各类真核细胞中存在的一种双层膜围成的能量转换细胞器,细胞活动所需能量的大部分(80%90%)是靠线粒体中合成的ATP提供的,故线粒体有细胞的“动力站”、“动力工厂”之称。最早发现这种细胞器的是Kollicker,他于1857年在昆虫横纹肌中看到这种颗粒状结构,1890年,另一学者Petzins将

8、其命名为“肌粒”。1894年Altman认为细胞中一切生命现象都受这种小体的支配,命名为“生命体”或“细胞质活粒”,1897年Benda根据自己的研究认识水平,将“生命体”这一颇具玄学意味的名词改为线粒体一直沿用至今。mitochondria来自希腊字,mito线条,chondria颗粒。7基因型不同的细胞形成的融合细胞。8一类在细胞一系列信号传递的级联反应中,具有正、负两种相辅相成的反馈机制,对细胞信号传递进行精确调控(即对每一步反应既要求有激活机制又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失活机制)的蛋白质。二、是非判断(4小题,共44分)1对2对3对4错三、填空(3小题,共44分)1原初反应;电子传递;光合磷酸

9、化;碳同化2RNA3列文虎克;施莱登;施旺四、选择(7小题,共44分)1D2A3B4A5C6C7C五、简答(3小题,共44分)1核糖体在合成蛋白质时的具体作用可能在于:与mRNA的连接,在16SrRNA的端有一段顺序同多数原核生物的mRNA的核糖体结合部位有互补关系,从而使30S亚单位能识别mRNA的起始端;为多肽链的形成提供表面位置,由大亚单位行使;供tRNA结合,在5SrRNA上有一段顺序同tRNA中的TCG有互补顺序。2干热、湿热、熏蒸、过滤、药剂、烧灼和照射灭菌。培养基的无菌、培养外植体的无菌、超净工作台的无菌。无菌操作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细胞、器官、原生质体、快速无病毒繁殖等方面,在

10、农林业、生物工程产业中显示出无比的重要性。31957年Skou首先发现有一种酶在有、存在时能把ATP水解成ADP和磷酸,与此同时把、以逆浓度梯度方向进行穿膜运输,这种酶称之为酶(或泵)。它存在于动物的细胞膜上,是镶嵌在脂质双层的一种四聚体蛋白质,由、两个亚基组成,在有、存在时才表现为活性,进行一系列的构象变化。酶在细胞膜内、外分别为、所激活,催化ATP水解为运出膜外和运进膜内提供能量。细胞内的存在使酶发生磷酸化,导致构象变化,将排出膜外。细胞外的存在使酶脱磷酸化导致构象恢复而把带到细胞内。运输的结果形成了浓度在胞外高,而在胞内高。六、论述(5小题,共44分)1光学显微镜是光学显微技术的主要工具

11、,问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形态与结构的研究。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线照明,使微小物体形成放大影像的仪器。其组成主要分为光学放大系统、照明系统、机械及支架系统。要提高分辨率必须从这三个系统上改进。先后发展了荧光显微镜、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微分干涉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及录像增差显微镜技术。各自的主要特点和突出优点见下表。光学显微镜技术主要特点突出优点主要用途荧光显微镜样品进行荧光标记只有激发荧光可以成像光镜水平对特异蛋白质、DNA等生物大分子定性定位激光共焦点扫描显微镜光通过一个小孔或裂缝后成像,只有焦平面的光成像图像异常清晰,分辨率提高1.41.7倍,可观察厚的样品观察亚细

12、胞结构的复杂网络相差显微镜增加一块“相差板”,夸大样品密度相位差不需染色,可观察活体观察活细胞,甚至研究细胞核、线粒体等的动态微分干涉显微镜棱镜折射,增加样品的明暗区别增加了反差,更具立体感观察活细胞暗视野显微镜黑暗背景下,利用散射光观察细胞及细胞器边缘轮廓清晰观察活细胞或微粒的存在及运动状态倒置显微镜照明系统与物镜颠倒位置增加集光器与载物台的距离,可放置培养容器观察培养细胞的活体观察录像增差显微镜计算机辅助微分干涉显微镜提高分辨率,可观察颗粒的运动观察活细胞中的颗粒及细胞器的运动2临界点干燥法是为了避免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时冰冻干燥法产生冰品损伤,致使样品表面的精细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采用的一种样

13、品干燥法。1951年Anderson最早提出。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临界状态下表面张力等于零的特性使样品中的液体气化而使样品完全干燥。任何物质以其存在的条件不同可以显现为固态、液态或气态。当条件发生变化时,这三种状态(相)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例如,容器中的气体在压力增加及温度降低时可以变成液体,而在一定的温度下液体又可以蒸发变成蒸汽,同时蒸汽又可以凝聚变成液体。当这两种变化的速率相等时,气一液两相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的气体称之为饱和蒸汽,其压强叫做饱和蒸汽压。大多数液体在室温下存在着明显的气-液两相界面,随温度的升高,饱和蒸汽压也增高,由于蒸发速率加快,液相密度下降,气相密度增加,当温度达到某一特定值时

14、。气-液两相的密度相等。此时,相界消失,表面张力为零,这种状态叫做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下的温度和压力分别称之为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临界状态下物质不能再以液体状态存在,而要变成气体,此时的气体无论在多大的压力下也不会变成液体。临界点干燥就是在高于临界点的温度和压力下的条件下使样品中的液体气化而最后完全干燥。各种液体有特定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生物组织中主要是水,而水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特别高,进行气化和干燥不合适。因此,固定后的样品需先用丙酮脱水,然后经过中间液(乙酸异戊酯)处理,最后才在临界点干燥器中用置换液置换并干燥。常用置换液有液态和氟里昂。基本过程为:经固定与冲洗过的样品中的水分起初被一种“中间液体”(即乙醇或丙酮)所取代,将这种完全浸没在中间液中的样品置于一个耐压容器中,然后将容器密封,冷却至1518,通过阀门系统,用过渡液体(通常是液体)取代中间液体,此时,样品仍处于液-气界面之下。然后抽出部分液体,再加进一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