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554701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福建省龙岩市高三5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龙岩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语 文 试 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注意: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怨灵修之浩荡兮, 。 (屈原离骚)(2)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杜牧阿房宫赋)(4)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5)几处早莺争暖树,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6)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2、。书过善人事清 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

3、孙也。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

4、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A孕且育者厚赒之 赒:接济B乃各挈妇子归 归:返回C而泽之被人者弘 被:覆盖D究亦无损于其家 究:推究3下列四组中,全都能体现过善人善举的一组是( )(3分) 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 自倡巨赀,绸缪经纪 老羸妇孺,计口赋食 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 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 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ABCD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铜城闸镇的百姓看到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哄抢粮食,非常惊惧,唯恐躲之不及,这和过善人的

5、善行形成鲜明的对比。B过善人联合乡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赈济灾民,让他们度过了难关,体现出他的睿智和高尚情怀。C过善人的孙子竹潭跟作者同榜录取为举人,是作者的好友。后来竹潭请作者记下过善人的事迹,因而有了本文。D作者认为,存有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失;摒弃计较得失的心理的人,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3分)答: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3分)答: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江天暮雪元 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

6、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江雪唐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两句描写精妙,请简要赏析。(2分)答: (2)两首诗中的渔翁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A关羽率兵进攻樊城。曹操派于禁庞德率军前往救援。为取得曹操信任,庞德抬着棺材出征,誓与关羽死战。结果是庞德投降关羽,于禁被擒杀。(三国演义)B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益中”,抽走十万银子,吴荪甫遭到不大不小的挫折。

7、为了打破赵伯韬的“经济封锁”,吴荪甫决意在公债市场上打倒赵伯韬。(子夜)C宝玉拿西厢记中的词曲与黛玉开玩笑,惹恼了黛玉。宝玉正道歉时,袭人前来说贾政有事叫他,原来是薛蟠欲借贾政之名将宝玉骗出门。(红楼梦)D眼看葛朗台太太将要去世,葛朗台对女儿极尽讨好巴结。他让女儿签署放弃母亲遗产继承权的文书,甚至不让公证人对女儿明言签署文书意味着放弃继承权。( 欧也妮葛朗台)E当捉鬼的人群急急地敲开觉慧的房门后,觉慧义愤填膺,怒斥叔叔、陈姨太甚至大哥等人,说他们是拿爷爷的性命开玩笑,借捉鬼的名义来谋害爷爷。(家)(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

8、,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注】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为间:有顷,为时不久。(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答: (2)孔子孟子是如何用比喻说理的?请简述。(4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别当“标签化”思维的俘虏赵强当下,越来越多的群体被贴上标签。标签化现象早已有之,如今尤甚。究其原因,至少有二。其一,快餐式、碎片化的浅阅读时代,对较为复杂的人和事作标签化处

9、理,顺应了人们求新、求快的语言消费习惯,也契合了以吸引注意力为核心的“眼球经济”需要。其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浮躁情绪抬头,加剧了人们的标签化思维。标签化思维日积月累地形成,又潜移默化地释放。当你路遇老人摔倒,纠结于“扶还是不扶”时;当你仅仅看到小贩慌不择路、四散奔逃,就觉得城管一定又在暴力执法时,无形中就成了标签化思维的俘虏。标签化思维的要害,是盲从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简单逻辑,陷入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思维误区。官员都是腐败的,路人都是冷漠的,老人都是讹人的在各种标签的暗示和诱导下,人们越来越下意识地把某个人群与某些特征画上等号。表面上看,标签化只是造成了对某个

10、群体的误伤,客观上,却扭曲了社会认知,扩散了负面情绪,累积着社会戾气。标签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集体意识产生的实质性戕害,更应引起注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成为被人嘲弄的迂腐劝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则成了不少人的处世哲学。长此以往,那些服膺多年的道德认知将被一点点蚕食,优良传统将被一点点侵蚀,人们的思想共识将被一点点撕裂。不少人在一番标签式声讨之后,顺带着就要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些自我矮化、自我否定的论调和情绪也在蔓延。可见,对“标签化思维”的担忧绝非危言耸听。“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追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友善态度,自

11、古以来就备受推崇。这些精神元素,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标签化思维构建的语境中,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们会为是否施以援手而纠结;当面对丑恶现象时,我们会为要不要出面制止而犹豫。但是,不管最终是否诉诸行动,这种纠结已经表明,心底深处总有一种力量把我们向善的一面拉扯。这是传统文化常年滋养的结果,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本真。在标签化现象大行其道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本真,听从心灵的指引,我们才能走出内心的煎熬,获得安宁与力量。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9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肤浅的阅读方式和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浮躁情绪是“标签化现象”的两大

12、推手。B因“标签化思维”而产生的处世态度暴露出人们自私、冷漠和消极悲观的心理。C“标签化声讨”说明了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正沦为“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D作者批判了“标签化思维”,剖析了它的成因与特征,并指出其社会影响力。10请简述“标签化”思维的特征。(3分) 答: 11我们怎样才能避免沦为“标签化”思维的俘虏 ?请简析。(3分)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 题。猎 狐凸凹山里的狐狸不吃鸡。这次却吃了。因为连着下了七天大雪。吃了一只,没人理会;吃了两只,还是没人理会终于有人来找父亲:“这狐狸该治治了,它太贪了。”父亲点点头。山里人好脾气,处事皆有几分宽容;这回就是狐狸的不是了,把人“挤兑”急了。父亲寻着狐狸的爪印,找到后山的凹处,便把随身带的铁夹子埋下了,又盖上一些浮雪,狐狸肯定会被夹住。果然有一只狐狸被夹住了。那狐狸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