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535161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自然区划标准(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标准目 录第一章 总 则 2 -第1。0.1条 区划的目的 2 第1。0.2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2 -第1。0。3条 区划的分级- 2 -第1.0.4条 标准适用范围- 2 第1。0。5条 区划的采用- 2 -第二章 一级区划- 3 第2。0.1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 3 -第2。0。2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 3 -第2.0.3条 一级自然区划 3 -第三章 二、三级区划- 5 第3.0.1条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 5 第3.0。2条 二级自然区 5 第3.0。3条 三级区划的方法 6 附录一 一级区划的自然条件和对公路设计的要求- 13 附录二 潮湿系数K值

2、及蒸发力的计算 14 -附录三 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 16 第一章 总 则第1.0。1条 区划的目的为区分不同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影响的差异性,并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和养护中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和采用合适的设计参数,以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特制定本标准.第1.0。2条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自然区划以自然气候因素的综合性和主导性相结合为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为基础的主导标志法,从分析自然综合情况与公路工程的实际关系出发,选出具有分区意义的主导标志.在确定区界时,还需进行地理相关分析对区界进行修正,以求其同一区内有相似的公路工程自然环境。但综合性或主导因素原则,均应遵循地带

3、性和分地带性理论。第1。0。3条 区划的分级为使自然区划便于在实践中应用,结合我国地理、气候特点,将全国的公路自然区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区划首先将全国划分为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三大地带,再根据水热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湿润、干湿过渡、湿热、潮暖、干旱和高寒七个大区。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基础上以潮湿系数为主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是在二级区划内划分更低一级的区域或类型单元。本标准仅规定一、二级区划,其具体划分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第1.0.4条 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为在公路规划、设计中考虑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特别为在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养护中确定

4、技术措施和设计参数提供了依据,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工程。第1。0.5条 区划的采用各级自然区划在具体使用时应结合当地特点,特别在各区的分界处,应根据本标准的有关规定论证确地,三级自然区划由各地按有关规定自行划分。第二章 一级区划第2。0。1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依据与指标以全国性的纬向地带性和构造区域性为依据,根据对公路工程具有控制作用的地理、气候因素来拟定。对纬向性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界线,采用了气候指标;对非纬向性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界限,则较多地强调构造和地貌因素;中部个别地区则采用土质为指标.第2.0.2条 一级区划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地理、地貌、气候等因素,以均温等值线和三阶梯的两条等

5、高线作为一级区划的标志。一、全年均温2等值线.在一般情况下,地面大气温度达到2时,地面土开始冻结。因此,它大体上是区分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界线。二、一月份均温0等值线,是区分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的界线。三、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两条等高线。1.1000m等高线:走向北偏东,自大兴安岭,南下太行山、伏牛山、武当山、雪峰山、九万山、大明山至友谊关而达国境。2。3000m等高线:走向自西向东,后折向南。西起帕米尔、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下西倾山、岷山、邛崃山、夹金山、大小相邻、锦屏山、雪山、云岭而达国境 。由于三级阶梯的存在,通过地形的高度和阻隔,使其气候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成为划分一级区划的主要

6、标志。第2。0.3条 一级自然区划根据不同地理、气候、构造、地貌界线的交错和叠合,将我国划分为七个一级自然区,即:、北部多年冻土区、东部温润季冻区、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东南湿热区、西南潮暖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2。0。3,一级区的自然条件和公路设计的要求见附录一。 一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表2.0.3代号一级区名平均温度()平均最大冻深(cm)潮湿系数(K)地势阶梯新构造特 征土 质 带北部多年冻土区全年0,全年14220,全年1422201。002。00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东大面积中等上升,差异运动强弱不一紫粘土,红色石灰土,砖红粘性土西北

7、干旱区全年10山区垂直分布东部100250西部40100东部0.250.5,西部0.25东部1000m等高线以西,西南3000m等高线以北大面积或长条形上升与盆地下降相同粟粘性土,砂砾土,碎石土青藏高寒区全年10,一月0除南端外402500。251.50西南3000m等高线以西以南大面积强烈上升,差异运动显著砂砾土,软土第三章 二、三级区划第3。0.1条 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二级区划仍以气候和地形为主导因素,但具体标志与一级区划有显著差别。一级自然区有其共同标志,即:气候因素是潮湿系数K值,地形因素是独立的地形单元。二级区的划分则需因区而异,将上述标志具体化或加以补充,其标志是以潮湿系数K

8、为主的一个标志体系。潮湿系数K值按全年的大小分为六个等级:过湿区 K2.00中湿区 2。00K1.50湿润区 1.50K1。00润干区 1.00K0。50中干区 0.50K0。25过干区 K0.25有关潮湿系数K值和蒸发力的计算公式规定如下: K=R/Z (3。0.11)式中 R年降水量(mm); Z年蒸发量(mm)。年蒸发量Z无法直接测定,只能用蒸发力(可能的蒸发量)ET来代替Z计算.蒸发力ET的计算,采用HL彭曼公式(详细内容见附录二): ET=FE0 (3.0.1-2)式中 F-季节系数,见附录二: E0-水面蒸发量(mm)。第3.0。2条 二级自然区根据二级区划的主导因素与标志,在全国

9、七个一级自然区划内又分为33个二级区和19个副区(亚区),共有52个二级自然区.它们的区界与名称如下(各二级区自然条件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见附录三)。 北部多年冻土区中有:1 连续多年冻土区,2岛状多年冻土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1。 东部温润季冻区中有: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1a三江平原副区,2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2a辽河平原冻融交替副区,3东北西部润干冻区,4海滦中冻区,4a冀北山地副区,4b旅大丘陵副区,5鲁豫轻冻区,5a山东丘陵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2。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中有:1 山西山地、盆地中冻区,1a 雁北张宣副区,2陕北典型黄土高原中冻区,

10、2a楡林副区,3甘东黄土山地区,4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3。 东南湿热区中有:1长江下游平原润湿区,1a盐城副区,2江淮丘陵、山地润湿区,3长江中游平原中湿区,4浙闽沿海山地中湿区,5江南丘陵过湿区,6武夷南岭山地过湿区,6a武夷副区,7华南沿海台风区,7a台湾山地副区 ,7b海南岛西部润干副区,7c南海诸岛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4. 西南潮暖区中有:1秦巴山地润湿区,2四川盆地中湿区,2a雅安、乐山过湿副区,3 三西、贵州山地过湿区,3a滇、南桂西润湿副区,4 川、滇、黔高原干湿交替区,5滇西横断山地区,5a大理副区。 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

11、表3。0。2。5. 西北干旱区中有:1内蒙草原中干区,1a河套副区,2绿洲荒漠区,3阿尔泰山地冻土区, 4天山界山山地区, 4a塔城副区, 4b伊黎河谷副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6。 青藏高寒区中有:1祁连昆仑山地区,2柴达木荒漠区,3河源山原草甸区,4羌塘高原冻土区,5川藏高山峡谷区,6藏南高山台地区,6a拉萨副区,区划的特征与指标如表3。0。2。7。第3。0。3条 三级区划的方法三级区划是二级区划的进一步划分。三级区划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照地貌、水温和土质类型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类型单位的类型区别;另一种是继水热、地理和地貌等为标志将二级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更低级区域的区

12、域划分。各地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表3。0.2-1二级区名(包括副区)水热状态地表情况潮湿系数(K)年降水量(mm)雨型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最高月平均地温()地下水埋 深(m)地貌类型地表切割深度(m)土质和岩性1 连续多年冻土区0751.00400600夏、秋雨300 3013湿润丘陵、重丘、低山和中山北部200南部200500棕粘性土,砂性土,粗粒岩2岛状多年冻土区051.00400600夏、秋雨230300 3013湿润重丘、低山和中山200500粘性土和砂性土为主,粗粒岩二级区划的特征与指标 表3。0。22二级区名(包括副区)水热状态地表情况潮湿系数(K)年降水量(mm)雨型多年平均最大冻深(cm)最高月平均地温()地下水埋 深(m)地貌类型地表切割深度(m)土质和岩性1东北东部山地润湿冻区0.751。506001200夏雨8025030.0一般0洼地,谷地11。5湿润重丘低山为主,其次为冲积平原和沼泽大部为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