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534162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相关要求.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沉降观测相关要求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1.沉降观测应从不同施工阶段分别进行观测。 2.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重点观测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 2 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每天0.01毫米0.04毫米,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3.沉降观测施工单位应从不同施工阶段进行跟踪观测,建设单位应委托有资质的测量机构进行定期观测,并形成观测记录及结论。 工 程 测 量 规 范GB50026-2007 3 高层建筑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周期,应每增加12 层观测1 次;建筑物封顶后

2、,应每3 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如果最后两个观测周期的平均沉降速率小于002mm日可以认为整体趋于稳定,如果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2mm日,即可终止观测。否则,应继续每3 个月观测一次,直至建筑物稳定为止。 工业厂房或多层民用建筑的沉降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5 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构)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按照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建筑物沉降观测后因提供以下资料: 1.沉降观测记录 2.沉降观测点分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开图 3.载荷、时间、沉降量曲线图(p-t-s图)或载荷、沉降量、深度图(p-s-z图) 4.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施工单位沉降观测资料归档移交时,要有“技

3、术报告”,要把支持性材料(所使用仪器年度计量检定合格证、测工上岗证)同时归档,做到可追溯。 优质工程检查中常见不符合项 1、沉降观测单位资质最低应为乙级(中型工程),观测人员应有中级职称。 2、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为0.01 3、沉降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计算、分析,验证观测计算依据,确定建(构)筑物沉降的程度及沉降速率和规律,同时应提交以下成果资料: (1)实际测量观测和计算成果图(表); (2)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表); (3)沉降速度(v)-时间(t)-沉降量(s)、荷载(p)-时间(t)-沉降量(s)关系曲线图(表); (4)建(构)筑物等沉降量图(表); (5)沉降量计算公式选用及说明;

4、 (6)沉降观测分析结果文字报告。沉降观测,一直观测到稳定为止;沉降观测方案,测量设备,需有资质单位;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评选办法移交前和移交后的沉降观测技术报告和记录、测量控制点和沉降观测点装置材质正确、防护完好,标识规范。沉降观测曲线错误;7、 沉降观测1、 沉降观测六要素设置合理、材质符合要求、制作规范、防腐正确、防护有效、标识统一2、 沉降观测资料五要素填表完整、精度0.01cm、沉降曲线双曲、支撑性材料、技术报告3、 第三方观测切入点、合同、中间资料、年度报告、签署程序4、 依据JGJ/T9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8、地基处理和沉降观测:1、 地基处理是千年大计,是荷重的载、是建筑物的根。2

5、、 地基处理结果是一票否决的项目3、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地基处理较多采用的是桩基。对于软土地基使用较多的则是预压法的地基处理。桩基检测试验和报告是对地基处理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沉降观测是对地基处理使用效果的一种测量,必须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应该观测于整个建设的全过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本条所指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包括从施工开始,整个施工期内和使用期间对建筑物进行的沉降观测。并以实测资料作为建筑物地基基础工程质量检查的依据之一,建筑物施工期的观测日期和次数,应根据施工进度确定,建筑物竣工后的第一年内,每隔23月观测一次,以后适当延长至4-6月,直至达到沉降变形稳定标准为止。工程测量规范第条建筑物的沉降

6、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测量方法单个构件可采用测微水准或机械倾斜仪电子倾斜仪等测量方法。第条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二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三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第条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根据工程需要应符合本规范表中相应等级的规定表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等级高程中误差相邻点高差中误差观测方法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一等除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外尚需设双转点视线前后视视距差视距累积差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微水准测量等二等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精密液体静力水准测量三等按本规范二

7、等水准测量液体静力水准测量四等按本规范三等水准测量短视线三角高程测量第条沉降观测的各项记录必须注明观测时的气象情况和荷载变化第条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图纸埋设并宜符合下列规定一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处或每隔根柱基上二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三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四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个点第条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高层建筑每增加层应观测次其他建筑的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第条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设于基础底板上在浇灌

8、底板前和基础浇灌完毕后应至少各观测次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宜按本规范附录六公式计算第条地基土的分层沉降观测点应选择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地基中心附近观测标志的深度最浅的应在基础底面以下最深的应超过理论上的压缩层厚度观测的标志应由内管和保护管组成内管顶部应设置半球状的立尺标志第条地基土的分层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浇灌前开始观测的周期宜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观测的高差中误差不应超过第条建筑场地的沉降观测点布设范围宜为建筑物基础深度的倍并应由密到疏布点3.0.9 对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规定需要进行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经地基处理后,应进行沉降观测,直至

9、沉降达到稳定为止。电力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5.0.13 地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应进行监测和检测。对于一级建筑物、部分二级建筑物以及有特殊要求的工程项目,或对邻近建筑物有影响的地基处理工程,或地基处理效果需在土建上部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甚至在使用期间才逐步得到发挥的地DL / T 5024一2005基处理工作,应在工程施工期间或使用过程中,布置沉降观测和其他监测工作。地基处理的监测和检测工作应由具备岩土工程勘测、设计甲级以上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承担。1、 关于沉降观测设置原因、数量、位置及观测周期。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中3.0.1条规定,本工程建筑物必须设置沉降观测。以便在

10、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

11、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不小于3050米且数量不应少于两个。 沉降观测,观测周期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施工期间一般在基础或地下室完成后开始观测,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沉降速度2.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如施工过程暂停,则在停工及重新开工时应各测一次,停工期间23个月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四次

12、(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后二个月时),第二年测 23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稳定。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2、根据国测管字200913号文关于印发测绘资质管理规定和测绘资质分级标准的通知规定,沉降观测测量需要有资质的测量单位测量,对于建筑物测量单位资质分为甲级、乙级、丙级,其中甲级测量范围对建筑物高度没有限制,乙级为100米以下的建筑物,丙级为50米以下的建筑物。3、关于检测费用问题,检测费用已包含在定额中,因此,在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交付前,检测费用由施工方负责,工程竣工交付运行后的检测费用由运行方负责。沉降观测(责任、时间、技术要求、签署程序) 观测点:设置、材质、形状、防腐、防护、标识 观 测:填写、精度、曲线、技术报告、支撑材料二、档案和项目文件存在的问题 1、有多项重要的缺项 建设单位从开工至今还未进行第三方沉降观测2、有多项重要的不完善 施工单位沉降观测资料不完善 测量精度仅到1mm,不满足规范要求;沉降曲线点线不对应;缺少技术报告、缺少支撑性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