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学严由林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48582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学严由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学严由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学严由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学严由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学严由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南康市三江中学严由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简述本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回顾有理数的加法、减法运算,进一步巩固这两种运算,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并能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也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了条件,既考虑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还与现实生活、科学的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二、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简要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对前面所

2、学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也为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打好基础,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三、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混合运算,并会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利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类比学习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会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作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四、对重点

3、、难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五、教学

4、方法的选用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采用的方法:1、情境体验:通过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会到课堂中去,产生共鸣,激发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加深其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引导发现法:本方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中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也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引导发现法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5、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形成合作的意识,产生合作的愿望。六、学生学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会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在提出问题后,要鼓励学生分析、探索、讨论,确定出问题解决的办法。通过小组探究交流,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开拓了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同时意识到:数学是生活实际中的数学、大自然中的数学,萌生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愿望。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温故: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有理数的加法、减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速算比赛,看谁做的又

6、对又快。1、45(23) 2、9(5)3、28(37) 4、(13 )05、(29)(31) 6、(16)(12)24(18)7、1.6(1.2)2.5 8、(42)57(84)(23)从各组学生中个推选一名学生作为代表来板演6、7、8、题。设计说明:通过比赛的方式,迎合了学生好胜的心理,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生板演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题目进行点评,对优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出现错误的学生加以鼓励,使他们意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失去信心,要保持高昂的斗志。通过练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特别是减法法则,印象会进一步加深,这符合教学论

7、中的巩固性原则,为后面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奠定了基础。(二)、在探索中知新:1、出示范例1: 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高度变化 记作上升4.5千米 4.5千米下降3.2千米 3.2千米上升1.1千米 1.1千米下降1.4千米 1.4千米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多少米?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难得出两种算法: 4.5(3.2)1.1(1.4) 4.53.21.11.41.31.1(1.4) 1.31.11.42.4(1.4) 2.41.41千米 1千米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的引导、规纳、总结

8、可得出:加减法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加法运算可以写成省略括号及前面加号的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对学生而言,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的个性得以表现,使他们的创造性得以释放,使学生形成了创新、探索的意识,增强主动学习的动机。2、教师宣布游戏规则,组织学生作游戏:二人小组每人每次抽取4张卡片,如果抽到白色卡片,那么加上卡片上的数字;如果抽到红色卡片,那么减去卡片上的数字比较两人所抽4张卡片的计算结果 ,结果大的为胜利用游戏训练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寓学于乐,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玩中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处不在,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习

9、惯。在学生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既可指导学生做游戏,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轮流交换做,以提高游戏的质量,保持学生对游戏的新鲜感。对做的好的小组进行各种形式的表扬。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如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运算,如: (5)4(2 ) (4 )5(3)等,可写到黑板上作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其做法,通过学生的讲解,明确可以按从左到右的方法依次运算,又因为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所以也可以整数之间、分数之间先分别相加,还可以正数之间、负数之间分别相加,最后得出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运算,从而为下面例题的讲解设下了伏笔,打下了解决问题的基础。3、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下一个范例:计算 :(1)(+3)-(

10、-9)+(-4)-(+2)(2)-1/3+3/4-5/6+1/2(3 ) 0.25+(-1/8)-(+7/8)-(+3/4)鼓励学生进行讲解,寻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这样解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积极参加、动手动脑的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由教师进行规范化的板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中的首席。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三)、课时练习设计1、知识巩固:p58 随堂练习t1 由学生口答,熟练方法。2、知识的强化:计算p58 习题2.7 t1 可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看法,同时指出易出错的的地方,以引起学生

11、的高度重视。这符合教学论中“快反馈”的原则,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p59t2 ,这是“知识应用型”的练习,让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先根据数据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方法及过程,再进行准确计算。这符合新课改标准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解释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通过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现实世界。4、p59t3 这是“知识拓展型”的练习。教师可启发、引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最终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创新的意识与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题的配备,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得以具体化,达到应用的目的,这是本节的重点,而重点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探究被体现出来,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四)、课堂小结设计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小结,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在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的布置布置的作业要紧紧围绕能运用简便方法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通过作业进一步反馈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