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50462308 上传时间:2023-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 南宁市安宁路小学 韦春玲对话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相互共享中创生知识,实现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因此,要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对话理论,就必须处理好对话主体之间的关系,即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相互关系。一、教师和文本研究性对话教师和文本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才能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一)研究文本,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就

2、必须熟悉文本,将文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先于学生解读文本,研究文本。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字兼美,意蕴深远,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进行对话,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蚂蚁和蝈蝈一文通过蝈蝈懒惰与蚂蚁勤劳进行对比,说明懒惰会导致死亡,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生存和快乐的道理。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1267:师:你能举例出那些例子说明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学生兴高采烈的讨论着)生1:蚂蚁的粮食是偷来的。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书上说“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粮食是农民伯伯放在家里吃的,蚂蚁把农民的粮食搬出来为自己过冬,这不是偷吗?”在这个

3、案例中,把蚂蚁搬运的粮食和农民种的粮食混为一谈,是误读,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弄清文本“粮食”的所指,导向正确的认识。学生作为对话的一方,因知识、经验和能力有限,浅读,偏读,甚至误读,都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教师必须要正确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二)解读文本,抓住本文重难点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文本进入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和思维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与熏陶。所以教师在阅读文本时,不仅要明确文本的价值取向,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重要知识点。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好词好句,善于发现文本情节的空白等,

4、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子中的“焦急”与“耐心”是相互矛盾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相互矛盾的词语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体会人们对周总理深深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三)拓展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还要站在宏观的、开放的视野下了解文本的背景,使文本浸润在鲜活的文化中,变得鲜活、开阔,使文本不再是一棵孤独的“树木”,而是置于一片茂密的“树林”当中。如窦桂梅老师在讲圆明园的毁灭2时,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切身体验: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如果当时你

5、是皇帝、大臣、士兵、老百姓,你会怎么做?在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后,窦老师引出了三个与学生讨论大相径庭的历史词条,道出了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受的历史事实,反问学生:现在再度“圆明园”这三个字时,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在学生的困惑中,窦老师将学生领进了“树林”-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李钟琴的由庚子国难看“愤青”的虚火、袁伟时的现代化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的问题。窦老师站在文化的角度、历史的高度解读教材,为学生在心中树起了理性思考、客观评价的精神大旗。二、学生和文本个性对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

6、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话,学生才能对文本有更深的感悟,才能在文本中获得启示。(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主体不断建构的过程,即只有通过主题的真实体验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和运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和环境因素,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体会文本的情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执教小小的船3时,就是根据小学生心理易受暗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运用图画、音乐、月岩描述等方法,把学生带入一连串的美妙情境之中:首先,出示蓝天、星星、新月图画,教师语言

7、描述,创设“我”在院子看月亮的情境。其次,随着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坐在院子里看月亮的“我”禁不住想飞上蓝天,到月亮上去。再次,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美好语言的引导下,“我”进入已坐上月亮的想象情境。最后,在歌声的强化下,坐在月亮上的“我”放眼望去,看到了“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通过创设这组美妙的情境,学生进入了神奇、美丽的情境世界,认知活动与感情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体味到课文语言的神韵,提升了语感,放飞了想象,提高了表达能力,而且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学习真的变成了一项积极而愉快的活动。 (二)巧妙设疑,让学生对话文本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研究文本的前提下,抓住文本关键字、词

8、、句、段,对文本巧妙设疑,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让学生学生围绕着“魏王不用箭,只拉一下弓,能不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这一话题,互相对话,彼此回应。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质疑、对话、深思,获得了新的知识。教师的几次简洁的发言,促进了学生对话连续、递进地发展。他利用课前的精心预设,敏锐地捕捉学生课堂中精彩的生成,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主动学习,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三、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师生对话中, 教师不仅要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去影响、 感染学生, 还要不断引

9、导学生发现他人思维的闪光点, 使学生学习倾听、学习欣赏、学习表达、学习借鉴。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对话, 巧妙地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引导是连接“生本对话”和“生生对话”的桥梁,使整个教学过程和谐流畅。要达到真正的和谐,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如有位教师执教 狐狸和乌鸦,他首先引导学生把狐狸与乌鸦的三次对话找出来细读,再结合狐狸的表现和乌鸦的反应谈谈读后感。由于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知,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狐狸“狡猾”,有的说狐狸很“聪明”,并且都说得有理有据

10、。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了与文本的真正对话。最后,教师通过 “ 聪明” 与 “ 狡猾”的词义辨析,使大家统一了认识,明白了道理。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经历和感受。同样,在生本对话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而对文本的感悟、体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忽略这种差异,而应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通过生本对话达到学生与文本的相互承认和理解,从而建构起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生活世界。如,啄木鸟和大树,文本赞扬啄木鸟治病救人,批评大树讳疾忌医的价值取向是显而易见的,可是,教学时一位小

11、朋友提出:“我觉得啄木鸟不太好,没有爱心,为大树治病只去了一次就不去了,难道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树死去吗?如果啄木鸟多去劝几次,大树病重了是会接受治疗的。”教师觉得言之有理,于是因势利导:这故事本来是啄木鸟第二次劝大树、第三次劝大树的情节,因为太长了,课文中没有编进去,现在让我们自己来当“小作家”,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好吗?这样既不损害课文主旨,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发展课文情节做了一次有情有趣的创新训练。 四、学生与学生-自由对话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 各自都得到两种思想。”组织学生

12、互相讨论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多地领略他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教师可以及时点拨, 提升讨论的交互功能。生生对话给教学增添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坚持民主平等的对话原则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一共同话题展开的讨论和交流,是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对文本理解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经验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关系。生生对话以民主平等的关系为前提。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产生交流的欲望,希望能跟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阅读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出现“权威个体”的产生,让每个学生都有

13、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成果时,要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能只重视学习成绩好或很有主见的学生而忽视“弱势学生”。(二)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了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形成人人参与、自由对话、真诚沟通的学习氛围。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意愿,分组辩论,展开自由对话,进行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这样,别人的信息认识为自己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唤起,实现了知识的共享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对话需要我们教师切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师与文本之间的研究性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个性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对话,让对话理论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提升课堂教学中“对话”的教学质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参考文献: 1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9-71.3 杨九俊,姚烺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示例与导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1-2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