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习惯的培养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50409105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预习习惯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预习习惯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习习惯的培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计划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预习是摘取金牌前的预赛”。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语文的理解。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己“做语文”的过程,而语文预习活动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机会。二、课题实施的意义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

2、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着积极的意义:1、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2、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

3、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3、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三、研究方法:1.开设预习指导课。开始我采取手把手演示的方法,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预习方法展示出来。2.强调预习结果的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对预习过程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和鼓励。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的程度的评价。对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及时给予帮

4、助。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让学生先展示自己的预习收获。教师适时点拨。4.布置预习课本的思考题。预习思考题集中反映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可以有效地防止预习中“走马观花”,“信马游缰”的倾向。5.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学生遇到疑问时,不急于提示,帮助释疑,而是指导学生看书,自己尝试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很有益处的。四、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调查准备阶段:(2008年10月)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

5、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计划。(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11月)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指导学生深入开展各项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各项活动资料。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在“预设计划实施计划回顾反思调整计划再实施再反思进一步调整”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研究计划。(3)第三阶段整理阶段:(2008年12月)实施第二次调查,与第一次调查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形成研究结论,撰写结题报告,同时整理课题材料,研究结题。(3)第四阶段推广阶段(2009年1月):将课题研究在我校进行推广,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