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5038097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走出误区丹洲中心校 骆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的老师们也加快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改进课堂教学。这不光是上级对下级的要求,更是形势逼人。随着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泛,媒体的全方位渲染,孩子们接触巨大的信息量使他们不再满足于乖乖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他们需要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才能满足求知欲和探究欲。许多老师也深感自己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驾驭不了现在的学生了,于是学习新课改理念的风潮一浪高过一浪。近年笔者在我镇观察了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学,发现老师们的课堂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那种把声音拖得老长老长的唱读声少了,几乎没有了;学生一直一动不动坐着,教室里静的连针掉

2、地上都能听见的课堂也没有了,课堂上有了说、有了读、有了写;相互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已经常态化,老师们边教边学,边学边改,课堂越来越精彩。但是毕竟是一个有局限性的摸索阶段,虽然也有不少老师向外面的优秀教师学习,但每次都是几节课的学习而已,有很多实际操作的学问不是看看课就能解决的,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中,在这个又想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又想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出现误区是难免的,我们应该及时看清问题,找准对策,改进课堂。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是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确实,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就正在拐点上,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呢,这正是我们要思

3、考的:一、我们的误区(一)年段目标不明确。现象1.以读解决所有问题。无论低中高年段,语文阅读课几乎都有这样的教学环节:、找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让我们带着*的感情再读读。评课时,大家对每一位评课者都说同样的话:这位老师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没有人质疑:难道我们一年级的读和六年级的读是一样的吗?那六年级的学生除了多懂得几个字和一年级的学生有什么区别呢?现象2.有热闹的课堂才是好课。笔者曾经上过两节公开课,一节是一年级的识字课,一节是六年级的阅读课。课后,老师评价说,两节课都上得很好,但还是一年级的课更好一些,因为这些六年级的学生不爱发言。原来,大家觉得热闹的课是最好课。其实我觉得六年级的课更有

4、深度,这个年段应该重点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潜心默读,认真思考。而且,我了解六年级的孩子不喜欢单独发言,我特地训练他们在书上作阅读批注,虽然很少有孩子愿意举手回答问题,可是每一位孩子在默读的时候都是拿着笔认认真真地写写划划。我在讲课时,能观察到学生眼睛里是有神的,精神是投入的。下课后,孩子们围上来要求我继续上第二节课。由此可见,六年级的课堂虽然没有一年级的课堂热闹,可它重实践,重思考,做到了一课一得。如果我们一昧的要求课堂的热闹气氛,丢掉语文的本质,还谈何语文课?如果授课者本身不能理性的思考评课者的意见,以后的课就有可能上偏,所以目标不明确,评课成误导啊!现象3.重读和说轻书写。低年段

5、的教学识字是重点,所有的老师都非常重视让学生认读,识记和抄写,以为这样教学很完整,其实指导书写是非常重要的,指导书写包括教会学生看帖,描红,仿写,注意字的形状、结构并懂得一定的书写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忽略了范写的作用,甚至草草地写字,其实学生的粗心和马虎也许就是从老师那学来的。所以从一开始写字就注重指导,学生不仅能写漂亮的字还会养成很好的写字习惯。(二)不能正确理解“自主权的下放”。现象1.以为多讲不好。笔者每次到村小学听课都发现这个现象,老师不敢讲,讲几句话马上让学生读书,反复读来读去,没事做了就写生字,还所谓地读写结合。总是怕被冠上满堂灌的差评,怕“剥夺”学生的自主权。其实,他不

6、说也不等于就给了自主权给学生,毕竟,读和写都还是他提出的要求。现象2.老师课堂上最大的改变就是重视读了,这没错,但是每次都是漫无目的的让学生一读再读,却没有什么目标。读二次三次和读第一次的要求、形式都没什么区别。现象3.尊重学生,错了也不敢指出来。常以“你的想法真特别”“你敢回答问题,真勇敢。”等没有任何指向性的话一语带过,给学生留下一个模糊不清的印象,使学生思考截然而止或似是而非。现象4.合作为哪般?老师们都想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却不懂怎么使用,每次使用效果都不佳。我想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作而合作,二是没有训练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三是

7、没有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的学习多数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我认为对于语文的“合作”不是解决问题而应偏重于交流与分享。(三)重视“怎么教”,忽略“教什么”。现象1.某教师在备课时觉得“蝴蝶谷“很美,一定要让学生画一画,认为有绘画能让课堂增色不少。结果上课时多数时间都搭在在画得好不好,美不美上,而文本的美不美丢到了九霄云外。现象2.无度拓展,没有筛选。只要有空白处即挖掘教材,认为有拓展发散学生思维都是好事,往往脱离文本主题甚远,收都收不回,教学的脉络混乱不清了。现象3.不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一位老师上二年级上册的识字3,学习一组会意字,但他对会意字的特点完全

8、置之不理,整节课都让学生一个字一个字的分析偏旁部首、结构,组词和造句,学生学得很枯燥无趣。而其实这一课的生字如果能抓住会意字的特点学起来是很有趣的,还能体会到汉字的魅力,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另在一次公开课中,我们的老师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为了让学生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老师不遗余力倾情表演,通过大量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意欲激起学生体会在发现卫生素c的过程中船员们经历的恐怖和惊喜的感受。老师表演的很成功,学生也受感染了,可惜的是不是文本给他们的感染而是老师自身受到的感染转移到他们身上,没有通过仔细阅读,品味语言去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4.一些老教师常犯的错误是,教学环节面面俱到

9、,教学内容蜻蜓点水。课文里的词语,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或是朗读表达出来了,可是老师仍不放心,总是要自己把字典里的解释再给学生讲授一次。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依赖思维,等老师解释,而老师的解释更是让自己的课堂低效搞耗。 二、对策 (一)吃透新课标。我县是从2003年开始开展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老师们从那时开始接触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讯息,时至今日,已有六个年头了,老师们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行动并不是让人乐观。在我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对与新课改的理念很接受,随着外出学习和相互探讨的次数增多,课堂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对新课程目标的解读仍是浅尝即止,不够深入和系统。就拿看课来说,多数人还是偏

10、好于热闹华丽的课,而缺乏深度的反思能力。如果不能吃透新课标,我们的课堂误区仍会增多。而村小的老师参加了一次通识培训后再也没有接触过新课程标准,有的老师甚至还不知道新课程标准是什么?所以,组织老师们继续深入的解读剖析新课标的要求迫在眉睫,是校本教研活动的重点。笔者认为可以这么做:1.加强集体备课,用能手带“生手”。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吃透课标的老师会把自己如何践行课标理念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大家也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引领逐步将自己的课堂和课标紧密联系起来。课堂要体现课标要求又不能断章取义,所以大家就必须得深入的学习课标要求。2.注重在评课中引领老师们联系课标说课,对照课标要求评课。遇到矛盾时引发

11、大家深入探讨,解读新课标深层次的内涵,找出实现课标要求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如新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于是在评三峡之秋这一课时,我们就讨论:重视就要多读,读多了学生厌倦,到底应该怎么读呢?确实,多读没错,可不是光有读就行了。读应是有层次、立体的推进的。在这篇文章中,如何体现我们重视读,而又比较高效呢?我们做了改进:在找出描写长江的三个句子先由学生自己读,互评读得怎么样?然后通过比较各句子中写江水的词语体会不同,读出不同;比较词语后,学生发现三句都使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又比较三种手法在表现长江水上有何作用,再读;这三个句子分别是不同时间段对长江的描写,最后从时间上

12、进行比较,并将之与人联系起来想象,体会江水的不同特点继续读。层层深入,深入浅出又深入,学生不仅体会到长江的多姿多彩,更是领悟了文章写法的与众不同和好处。教师没有繁琐的讲解,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考和交流,就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3.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行为,强调自我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校为促进老师们撰写教学反思,创刊校刊朝阳,要求每周撰写教学反思,并选登好的反思发表。坚持了一年多,教师们开始养成反思自己课堂和别人课堂的习惯,这反思的过程就是检验自己解读课标的理解能力了。(二)细读读文本,深度解读。我们的现状是:认真一些的老师看几遍课文,再看

13、教学参考书,最后看参考的教案书,不够认真的,就是上课前拿起书本就进教室,边上边看课文和教案,教参都不看。只有有公开课教研任务的老师会对自己要上的那一篇课文进行多次的研读,但多数的研读也只是研究“我将用什么方法来上呢?”而不是研究这文本的内涵。有这样的老师,上维生素c的故事一味体会船长的形象,而不知道重点是发现卫生素c的过程;在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只是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而忽视樟树的象征意义;在学文包诗时,通常是诗文分开学,没有深刻领悟他们内在的联系,教学时也是分离的;在学说明文时,连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都不提。如此种种,都是因为没有认真解读文本。窦桂梅老师说: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

14、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引出了我们要对文本细读。如何细读呢?主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挖掘细节;把握篇章结构;把握文章背景;关注改编;关注体裁。(参考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细读,的感受)。看到这,很多老师都抱怨: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在每一篇文章上都注意这么多方面啊?这正是笔者要说的第二点。如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事例: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老师们都以为他为这节课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位历史老师:“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15、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解读区区一篇小文就不在话下了。要真正拥有面对文本的勇气,还需要思考。“我思故我在”,窦桂梅老师也说,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没有独立“思想”的安静的技术性操作的角落里,必然失去生命的光泽与活力。朱永新教授开成功保险公司,不要老师交钱,就是每日写千字文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反思,十年后保成功。所以,有了思还要有写。真正上好语文课,功夫不仅在课堂,而在其外啊,真应了那句话“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教学中有误区是课程改革前进过程中的正常显现,我们需要不断反省,不断改进,少走弯路,明确方向,寻求正确的路径,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既扎实又灵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