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50375018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Word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 文 试 卷命题:张庆军审校:田 勇 任红秋 第卷(阅读题共66分)题 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 分第卷(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彭国华“论语热”是近年来一种值得学术界与文化界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

2、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

3、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

4、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 、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 这

5、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 / “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人民日报2008年6月3日)1 结合文意,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借古

6、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是因为侧重了考古学的路径。 B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的作品,就是经典。 C后世读者从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就是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D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是指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2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条路径,泾渭分明,不能互相融合,也不能彼此兼得。B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 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C读经典

7、应强调“以经为史”,注重“实事求是”,决不能从读者自身的价值观出发。D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 ,因而经典诠释的空间 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越来越多。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

8、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新雨山房记 (明)宋濂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 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

9、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

10、余当鼓缶而和焉。注: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B. 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D. 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生民各安其业其皆出于此乎?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A. B. 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于其

11、身也,则耻师焉。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蹑足于行伍之间,倔起于阡陌之中。C. D.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7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4分)译

12、文:(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2分)译文:(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4分)译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8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况劝学) (2)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3) ,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4)

13、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5)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6) 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7) 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8)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三、(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 托尔斯泰开始以照相般精确的方式,将他参观贫民窟或夜间收容所时亲眼所见的莫斯科贫困景象一一描绘出来。他确信,不能像他最初想象的那样,用钱去救助那些多少都被城市腐败所害的苦人儿。于是,他勇敢地去探寻祸害的根源。沿着可怕的链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找该对此负责的人。首先是有钱人,他们该死的穷奢极欲,像传染病一样吸引人,使人堕落,此即具有普遍诱惑性的不劳而获的生活。其次是国家这个由强人为一已私利去剥削、奴役他人而建立的残暴的实体。教会是其同谋;科学艺术是其帮凶这为非作歹的各路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