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修改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374623 上传时间:2023-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修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赏析黄公望奇作富春山居图摘要:黄公望是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画家,他将自己隐居时所居住的秀美山川,用山水画的形式描绘出来,并通过艺术的渲染,充分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情感。富春山居图就是黄公望的著名作品之一,这幅作品不仅形象地表现了富春的秀美景色,而且充分表现出了美的本质特征。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富春山居图是是黄公望在9岁高龄时所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本为其好友无用禅师而作,黄公望用了年时间,呕心沥血完成这幅宏伟巨作。明朝收藏家吴洪裕对这幅画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竟然在临终前要求焚之为其殉葬,在其弥留之际,其侄子吴静庵不忍看到这幅宏伟巨作毁于一旦,于火中救起此画。但是画卷已被烧得

2、残缺不全,原作画卷尺寸已无从知晓,现留存于世的富春山居图宽33厘米,长37厘米,分为两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浙江博物馆。画卷以初秋时期的富春景象为主题:山间江畔重峦叠嶂,林木茂盛。村落、渔舟、亭台隐现于林中,山间飞瀑直下,平沙落雁,整幅画卷不拘泥于一景一物的描绘,而是注重于山川美景的整体布局,画风简洁凝练,干净利落,体现黄公望绘画艺术的巅峰。富春山居图的魅力并非来源于它的存世传奇和宏伟巨作,而是来源于它的文化内涵,这幅作品是黄公望晚年时期在山水画艺术上的创新,画家以其独特的笔法,新颖的画风创作出了这幅划时代的作品,为中华文明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历程和精神内涵 黄公望一生致力

3、于山水画的创作,他三十一岁开始作画,后被诬陷入狱,直到五十岁才出狱,出狱后的黄公望专心致力于山水画的创作。由于黄公望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他在早期绘画中临摹并学习了很多名家的经验,这些都使他后期在山水画的创作上达到胸有成竹,返璞归真的境界。他继承了北宋名家董源的绘画技艺和风格,然后再结合各家之所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黄公望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却对富春的山水情有独钟,他与富阳结下了不解之缘,晚年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的筲箕泉结庐定居,在这里他潜心创作,留下了大批的作品,是他艺术创作最为辉煌的时期。其实,从富春山居图中隐约可见富春江和虞山一带的影像,但是整幅图并不是确定描绘某处的景色,由此可以看出画

4、家的本意不再是描绘真实的山水。而是将自然的山水融化在心中,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出来,以主观情趣为主要体现。黄公望作为一代绘画大师,他的才华与当时混乱、奢侈的生活现实是不相符的,他一生坎坷,漂流四方,晚年时期必然会选择一种超然出世的姿态去归隐山林。于是在富春归隐后他将一生的遭遇和人生感受用浓墨淡彩凝聚在笔端表达了出来,所以他的作品中多以闲情淡雅为主色调。在山水之间,他用心灵捕捉这一丝丝的感悟。在自然万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他的绘画艺术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富春山居图表达的是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在创作时,画家的笔起笔落完全由着情感的起伏去操控,笔墨的增减添加完全是心灵的畅游。也许作者都没有想到

5、创作这幅宏伟巨作花费了他年的时间,几乎耗尽了他晚年的生命精力。在这幅长卷中,画家苦心经营着这一片超脱世俗之外的心灵净土。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元代,对言论的禁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像黄公望这样的隐士只能通过绘画和文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不满,在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奈中探求那一点心灵的归宿。元代画家的山水画正是他们表达对现实的绝望和不满最佳的手段。今天我们展开这幅画卷,富春江一带的山景水色再次展现在眼前:重峦叠嶂中掩盖着飞瀑清泉,密林青纱中隐含着茅屋亭台,小桥流水,波光粼粼上闪现着平沙落雁,鸟翔碧空鱼翔浅底,各种人物、飞禽走兽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整幅残卷中景随人移,处处可观。现代的人们从杭州而

6、观钱塘,从钱塘而如富春,看到青山绿水的如画美景时,自然会感觉到这幅富春山居图的气质和内涵。也不禁会为画家对景色的把握和对人生的感悟而惊叹,也会为黄公望的艺术境界而陶醉。晚年的黄公望直到生命的尽头才完成了这幅宏伟巨作,画卷中融入了富春美景也融合了他的生命。二、 富春山居图之审美观 这幅作品是以浙江富阳的山水景色为背景,描绘了初秋时期富春的秀美江山。透过画面的密林山地,连绵山峰,以及林中隐约的亭台,茅屋,山村,小桥、渔舟、山涧飞瀑,我们不禁感受到了富春秀美的山水景色。画面景随人移,处处为景,步步可观。无论何人看见此画都会震惊,继而沉醉。明董其昌评价说:“画卷长三丈,一朝展开,便顿有应接不暇之感。”

7、清张庚也如此评价:“得此山卷,观之超凡脱俗之超逸身韵,顿觉超然世事,翔于九天之外。”恽南田详细考究,卷中平沙乃秃笔所为,充分体现出苍莽极劲之感。后明清时期,许多画家多临摹此画,并从中颇受启发。富春山居图是一副平面山水画,但是展开画卷,却能明确看到纵深的立体感,从平面向纵深,空间自然过渡,让人感到亲切又不失真实,无论是画风和笔墨,不仅集百家之长,更融入了独特的创意,可谓是夺天地之造化的作品。画卷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艺术特色,被誉为“画中兰亭”。黄公望在创作这幅巨作时,不仅缜密地选择自然素材,还将一切精雕细作的手法弃之不用,整幅画卷如出水芙蓉,处处体现出清新自然之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画家黄公望深厚

8、的艺术修养,敏锐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绘画技艺。画家将意和趣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苍莽而潇洒,淡雅而闲逸的审美情趣。在这幅作品中,各种画法长短有序,疏密有致,在色彩和颜料的选择上也是干湿并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江南的秀美和润泽,巧妙而适宜的笔法,快慢有序,苍莽中不失优雅,清新中蕴含流畅,就像一首优美的音乐旋律跃然纸上。而这一切都与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对山水的浓情厚意分不开。富春山居图的辉煌成功,是画家艺术境界的成功,更是心灵的升华。三、 诗书画的综合体 元朝的文化是文人画,而文人画则是将绘画艺术诗歌化和书法化的体现。直接一点理解,也就是在绘画中融合运用了诗歌、书法和绘画的技艺,一副好的山水画,尤其

9、是元朝山水画,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画功,诗歌和书法的功底,体现了民族艺术的性格特征。将内在的心灵境界体现在画作上,才能实现画作的诗歌化,而外在形式上,又融合了书法的笔墨特点,所以说,无论是内在的精神美还是外在的艺术美,都是这幅作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画家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山水融为一体的表现。但是,一般来讲,形式服务于内容,所以,书法化的绘画技艺必然由诗歌化的内容来决定。书法化的更高境界就是含蓄的诗歌化。明代大师董其昌曾为这幅画题跋,也体现了出了董其昌对这幅作品的喜爱,董其昌曾评说:在黄公望的作品中,画体现的是意境,而诗歌是意境之外的精神内涵,欣赏此画,必须是观者与画者的心灵交汇,画中的诗意

10、是无法直接看到的。画家通过诗书画的结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意,不仅充实了画的内容,更体现了画的意境,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画家在诗歌、书法上的造诣。而且这种方式还能使作品体现出深刻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在诗情画意中体现出文学的意境;诗书画的综合运用,不仅体现出用书法的笔墨去体现绘画的美,还能让作品的文学趣味更强,将诗文融入到绘画艺术中,也是主观思想和自然景物的完美统一。因此这种诗书画一体的创作方式,是我国绘画艺术中非常宝贵的财富,是区分大家与普通画匠的根本。黄公望曾为绘画注解:画只是为了抒情而作,而画中所表达的情意才是最主要的目的。这种思想正是黄公望淡泊名利,超脱俗世的心态,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思

11、想,最后将精神和自然合二为一,达到最高的艺术境界。这幅画卷中,还充分体现了“大象无形”的思想,将画家不畏强权,不附权势,不媚世俗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画家纵情于山水之间,超脱于尘世之外的表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表现。四、 富春山居图的绘画技法 黄公望在创作山水画时一般采用两种技法,一种是浅绛色技法,山峰气势雄伟,岩石多嶙峋;另一种是水墨画,笔法简远,披纹很少。在这方面,董源、赵孟倾和巨然对他有很大影响,在这幅画作中,充分体现了色浅墨淡,快慢有序,笔锋游弋的特点。但是,虽然董源对黄公望的技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并不代表黄公望就完全采纳了董源的绘画技艺,黄公望在创作时,追求的不是画本身的技法而

12、是意境,是自己内心思想的情意表达。画山峰时,追求的是一峰一状,画树木时,更是追求不同的姿态,穷变化之极。这种幻化般的笔法,不仅充实了画面的内容,又充分表现了画家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绘画技艺的基础上更具有一种创新精神,更表达了古达文人既消极避世,又积极出世的心态。富春山居图还表现出纯水墨画所特有的平静和淡雅,以及其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山石嶙峋的崖上点缀着片片密林,远处清淡而隐约可见的山峰,层次分明,就像现代电影艺术中的推移手法,通过生动的散点透视法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和虞山的层峦叠嶂表现得淋漓尽致,使整幅画面都染上一种空灵而幽静的色彩,令人沉醉。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取百家之长,又加上自己的独特创意

13、,所以达到了空前的艺术效果。画家精湛多变的笔法,常将秃笔与尖笔,侧锋与中锋,飞白与干湿结合起来,虚实相间,疏密有致,苍劲而灵动,简洁中充满圆润。将赵孟倾的书法化技艺与山水画笔法结合起来,将元代的绘画艺术推向巅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湛和魅力。结论: 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而富春山居图是他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在这幅纯水墨画中,画家运用简远的笔意,雄伟的笔势,错落有致地表达出内心的思想,成为后世不朽的典范。通过这幅画作,我们可以体会到画家一生坎坷,漂泊四方,最后归隐山林时的那种安逸和满足。感受到那种悠长而恬静,淡雅又富有思想的艺术魅力,就像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旋律跃然纸上,最后渐渐地回归于平静。202X年,这两部分居海峡两岸的山卷终于再次回到一起联合展出,也代表了分开几十年的海峡两岸最终一定会再次相聚,这种代表了两岸人民心声的文化展出使山卷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艺术一直是各种艺术的融合,整合,而一脉相承的海峡两岸也必将会归结于合,中华的艺术代表了中华的思想,也代表了泱泱中华的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