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5036840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钟山记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审美鉴赏:掌握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思维发展:学习苏轼大胆质疑,重视实践的做法。 文化传承: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题目注解 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

2、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二、文言知识梳理 (一)字音 蠡()枹()铿()磔磔()噌吰()罅() 窾坎()莫()镗鞳()识()无射()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三)一词多义 1、鼓: 微风鼓浪()噌吰如钟鼓不绝()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发: 而大声发于水上()见其发

3、矢十中八九()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 5、何: 不然,籍何以至此()徐公何能及君也() 水何澹澹()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豫州今欲何至()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2、鼓:微风鼓浪()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4、名:而此独以钟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古义:今义: 2、空中:古义:今义: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

4、() 5、得双石于潭上() 第二课时 1.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的有那两种说法?人们有何质疑?(用原文回答) 2.苏轼的观点是什么? 3.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限时检测】 (一)默写 1.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2.对于石钟山的得名缘由,有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郦道元认为, ,。李渤认为, ,因而得名石钟山。 3.对于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人们和作者的看法是,。 ,。 4.作者怀疑郦道元的说法原因在于,! 作者怀疑李渤的说法原因在于,? 5.作者到了绝壁下所见所闻之景是什么, ;,; ,。 6.作者徐徐观察,发现发出噌吰声的原因是什

5、么, ,。 7.作者调转小舟,发现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什么, , 。 8.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9.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_,_,_;_,_;_”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石钟山记答案 一、蠡()枹()铿()磔磔()

6、噌吰()罅()窾坎() 莫()镗鞳()识()无射()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暮) 三、一词多义 1、鼓: 微风鼓浪(振动) 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殆: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3、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不)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

7、人) 4、发: 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5、何: 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水何澹澹(多么)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

8、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古义:事情的真相。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1.“郦元以为声如洪钟”这是转述郦元的话,“水石相搏”一语耐人寻味,下文写作者的发现,可谓道尽“相搏”之状,但世人不亲临其境,便无法想象。“是说也而况石乎”这是第二层。“也”字作一顿,以示将有所论。“人常疑”,作者未必疑,恨无证耳。“以钟磬置水

9、中”是“常人”的类比之法。“疑”之所由生也,亦“不耳闻目见”之过。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于潭上”叙事何等简洁。 “扣而聆之余韵徐歇”作者如此描写,颇有讥李之意。李文辨石钟山记今已不可见(文苑英华不收),估计是作者转述,有意作夸张描写。 “自以为得之矣”他人未必信,一句话写尽俗人情态。为下文“笑陋”张本。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余尤疑”三字为一篇之骨。全文重在“笑李渤之陋”。 “石之铿然有声音何哉”驳得有力。 2.A、此山得名还是与声音有关 第一种声音:学生找出为“噌吰如钟鼓不绝”,且指出其发声位置为山下。 第二种声音:学生找到“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且指出其声音发自两山之间挡在中流的大石中。 这里有一个理解上的难点,那就是石钟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处,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石钟山分为上钟山和下钟山,上钟山在南边,滨临鄱阳湖,面积为0。34平方公里,下钟山在北边,滨临长江,面积为0。2平方公里。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两山之间湖水涌入长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况,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这是因为长江上游冰雪溶化,长江水位猛长,下游无法排泻汹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据这些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