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50310666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 新课程是通过具体的教学而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所以老师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没有教师实质上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该如何做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三个改变:1、 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课堂教学环境如何创造创新教学环境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创设良好和谐的人际环境它包含一系列的人际关系,其中主要的是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2、我们要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从步入教室的那一刻起,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从宣布“上课”向学生问好开始,眼神、表情、话语、举动都充满着爱,用自己的形象去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信赖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师生一道共同努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听老师讲解时,每个学生都应该全神贯注,不应相互打扰。在有同学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答对了固然好,如果答错了,其他同学也不能讥笑。在上讨论课时,同学们一方面要勇于陈述自己的观

3、点,另一方面也要允许别人持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双方在辩论中要力避人身攻击。只有在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中,课堂教学气氛才能活而不乱,教学效果才能有保证。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我们现在的教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孩子对现在的老师和幼儿园老师的态度,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我们要衔接幼儿园,而不应让幼稚园来适合一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脑子,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自主活动和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引导学生标新立异,

4、让他们做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心旷神怡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 2、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在以前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第三条是:上课认真听讲。如何理解这句话?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老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会使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和习惯。看起来听讲很轻松,想一想,其实是很悲惨的,从小学到大学,一直要坐十六年,听十六年,是一种很重的刑罚。”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 新教学方式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新教学方式下的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5、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3、 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 。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A、独立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除了合作与交流外)还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

6、“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B、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

7、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 如“算法多样化” 。C、体验性。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 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业化的要求。总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道远。我们小学教学改革要在积极继承知识教学传统和充分总结知识教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适应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新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最终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