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50289545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刺法灸法论文齐刺、扬刺、傍针刺简析 关键词:齐刺 扬刺 傍针刺“齐刺”“扬刺”“傍针刺”最早记载于内经, 是古人根据疾病的不同部位和性质而创立起来的“多针刺法”。直到目前仍为针灸临床上常用而有效的针刺方法之一,并且有了新的发展。其中“齐刺”、“傍针刺”适宜于病变范围较小,而病变部位较深的寒痹、顽痹,目前亦适于治疗肌肉及关节风湿痛,局部软组织损伤,关节扭伤,网球肘,腱鞘炎以及运动神经疾病引起的局部肌肉疼痛、痉挛等。“扬刺”则适宜于病变部位较浅而范围较大的痹症,目前常用来治疗皮下结节或肿块,如良性甲状腺结节,腱鞘囊肿等。一、齐刺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

2、,治痹气小深者也。”这种针法是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故名齐刺。这种刺法与恢刺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齐刺为三针集合,故又称三刺。 操作方法:先在患部痛点中心直刺1 针(主针),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手法1 分钟;再用2 支毫针在其附近(上下或左右) 12 寸处向痛点中心斜刺(辅针) ,得气后行捻转提插手法1 分钟。留针2030 分钟,隔510 分钟行针1 次,促使针感持续并向深层扩散传导,待针下松软后出针。 临床应用:齐刺法出于灵枢官针篇。“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临床上多用于病位较深、病程较长的痹证与痛证,以及某些顽

3、固性疾病。如后头痛取风府、左右风池3 针齐刺;腰痛取腰阳关、大肠俞3针齐刺,或命门、肾俞3 针齐刺;梨状肌综合征,取阿是穴及其左右2 寸处,用4 寸毫针齐刺;胃脘痛取中脘、左右梁门3 针齐刺;痛经取关元、左右水道3 针齐刺;癃闭取中极、左右归来3 针齐刺。主治病症:1头面部疾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颞颌关节紊乱、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2 颈椎疾患(颈椎病、枕神经痛) 3 肩关节疾患(冈下肌综合症、肩关节周围炎、肩胛胸壁关节劳损、肩胛提肌损伤)4 胸、腰椎及臀部疾患(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梨状肌综合症、臀上皮神经痛、脊肌筋膜疼痛综合

4、症、棘间韧带损伤)5强直性脊柱炎二、扬刺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是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上下左右各浅刺一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故称为扬刺。本法适宜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近代梅花针叩刺法,即为扬刺法的演变。 操作方法:先用1 支短毫针(11. 5 寸) 在患部病变中心直刺1针,在浅部得气后捻转行针1 分钟;再用4 支毫针(1. 53 寸) 在其上下左右各12. 5 寸处朝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得气后捻转行针1 分钟,使针感向周围扩散,留针2030 分钟,隔510 分钟捻针1 次,亦可接电针代替捻针。 临床应用:扬刺法出于灵枢官针篇。“扬刺

5、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临床上多用于病位较浅、病灶较大的疾病。如神经性皮炎,可在皮损区域正中直刺1 针,在其上下左右的皮损边缘朝中心斜刺或平刺各1 针;腱鞘囊肿可在其正中直刺1 针,在其上下左右囊肿边缘朝中心斜刺或平刺各1 针;巅顶头痛,可在百会穴浅刺1 针,四神聪朝百会穴平刺各1 针。 主治病症:1强直性脊柱炎2面肌痉挛3腰肌劳损4头痛5股外侧皮神经炎 6 L3 横突综合症 7臀上皮神经痛:8腱鞘囊肿三、傍针刺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这种刺法,多应用在压痛比较明显,而且固定不移、久久不愈的痹证。傍针指先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

6、。由于正傍配合而刺,所以称“傍针刺”。 操作方法:先在患部痛点正中(或某一腧穴) 直刺1 针(主针) ,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手法1 分钟;再在该针旁0. 51 寸处向痛点中心斜刺1 针(辅针) ,以针尖接近主针为佳,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手法1 分钟;留针2030 分钟,隔510 分钟行针1 次,以促进针感扩散传导;待针下松滑空虚后出针。 临床应用:傍针刺法出自灵枢官针篇。“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临床上多用于病位局限、病灶较小、缠绵难愈的痹证,以及某些顽固性疾病。如痹证可在痛点或局部穴处施傍针刺法;失眠、神经衰弱可在神门、三阴交等穴处施傍针刺法;遗精、阳痿可在关元、肾俞等穴处施傍针刺法。 主治病症:1慢性踝关节扭伤2失眠、神经衰弱3臀中肌综合征通过上述对齐刺、扬刺、傍针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止痛效果较好,对于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疾病有着特别的效果,这可能是由于在患病部位数针同用,加强了病变局部的针刺范围和针刺刺激量,使针刺的感应直达病所,因而可更有效地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起到舒经活络,宣通气血,祛瘀消肿,散寒止痛等作用,从而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促进疾病的痊愈。从现代医学观点推断,则可能与调整病变部位的神经、血管功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以及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因素有关。但其确切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第1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