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50269025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安全网安徽省长丰县双墩中学 张志明【内容摘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近年来日益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本文从发生在身边的一幕惨剧谈起,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基础上,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层面剖析当代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编织安全网的干预策略,最终形成对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实施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应激系统和维护系统。【关 键 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原因;干预策略;机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即心理危机),是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

2、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1心理危机出现时,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也可能“不知不觉”。近年来,新闻媒体多次曝光由于中学生心理偏差导致的各类恶性事故,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即心理危机的干预问题日益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从身边的一幕惨剧谈中学生心理危机据新闻媒体报道,2010年2月20日(农历大年初七),正是春节放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某地一水库北岸的中段,一钓鱼的市民突然发现水面浮起一具女尸。事后发现,女尸正是失踪多天的某中学一被疑作弊的高三女生莹莹。该学生的父亲告诉记者说:“读高三的女儿是在2月7日下午离家出走的,那天正是高三期末考试第一天,上午考了语

3、文和地理。根据同学说,在地理考试后,莹莹因为传纸条作弊被监考老师喊到走廊上,同学只看到莹莹在老师面前啼哭,讲什么并不知情。下午,莹莹到学校后,并未参加考试,而是哭着离开了学校,从此一去不返,没想到竟然走上了这样一条路。”2该事件的发生对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再次敲响警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直面心理危机。2003年,中国心理学会对6个省市3000多名中学生做的一项心理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人际沟通不良、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的高达31%。3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

4、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已经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尤其是班主任开展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4月,在学校主要领导大力支持和教科室精心组织下,由学校心理咨询室牵头,政治、语文、生物、化学等教研组部分教师联合申报了省级课题“农村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方式研究”,同年9月被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立项。本课题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比较全面地找出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探究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的基础上,建构一个适合于不同中学生年龄段的典型心理问题的常规干预机制,从而

5、为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并将研究的干预机制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力争在现实、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上实现突破。5两年来,本课题历经课题实验阶段(2011.12011.6)、分析总结阶段(2011.72012、4)和理论深化阶段(2012.56)共三个阶段的研究,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研究任务。笔者谨撰此文,拟对本课题的核心问题“建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规干预机制”问题进行总结性探讨,敬请学界前辈同仁不吝赐教。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原因剖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林斯基称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为心理上的“断乳期”,教育学家也认为这一时期是人生的

6、“危险期”。学生的理智、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在这一使其都未达到成熟,尚处于人格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和动荡性,表现出很多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课题组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在2011年1月,对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进行了首次问卷调查,随后又于2011年7月和2012年4月进行了二次回访和SCL90问卷再测。每次问卷调查结束以后,我们都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对反映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常规教育,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一、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问卷调查法是心理问题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2010年9月至10月间,我们课题组就着手走进高中三个年级学生中间进

7、行摸底调查,在心理学专业权威网站上以及心理学教材中选取了部分适用的量表,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修订了部分内容,广泛征求了课题组成员以及一线教师的意见,最后由课题组负责人进行汇总,于2010年11月底制定了“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调查问卷(一),对学习类、父母教养方式、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共五大类典型心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30.7%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于理论平均水平,51%的学生学习兴趣低于实际样本平均水平;父母教养方式中民主型的占33.7%,专制型的24.6%,放任自流型的占22.66%;溺爱型的占17%;青春期心理问题方面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占11.1%;存在一

8、定程度的考试焦虑的占22.5%,人际交往存在显著问题的占12.2%。6在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束后,根据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实施了相应的干预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课题组于2011年9月设计了二次回访问卷,来检测干预成效。回访问卷针对的十个问题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占32.8%;有心理问题时向父母、朋友、心理医生倾诉的和自己解决的分别占24.1%、37.4%、26.5%和12.1%;在意、不在意和无所谓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形象的分别占54.1%、6.6%和39.3%;觉得自己学习有压力和有一点点压力的分别占41.7%和53.3%;有厌学念头和有一点点厌学年头的分别占16

9、.4%和62.3%;存在“喜怒无常,情绪化”、“心理承受能力低”、“自卑,不够自信”、“注意力不集中”、“考试恐惧”和“心理闭锁”等心理问题的分别占22.5%、13.6%、15.4%、27.2%、11.8%和9.5%,对早恋持“赞成”和“随便,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24.6%和57.4%,7可见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依旧偏高。2012年上半年是本课题的理论深化阶段。为了检测本课题实施以来尤其是干预策略实施以来实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课题组于1月份采用SCL90问卷进行再测,最后由刘青老师对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公布了数据表,撰写了调查报告。主要统计数据有:(1)在全部调查对象中有躯体化症状的比例占8

10、.34%,包括5.2%症状较轻,可适当关注,自行痊愈;非常严重的3.14%,需要进一步给以辅导和帮助。(2)有11.34%的中学生存在强迫症状,非常显著的有4%。(3)人际关系敏感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比其他的问题要大一些,有11%,其中包括较为严重的5.5%。(4)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占8%,其中较为严重的大约1%,需要及时的干预,不然可能有不良后果发生。(5)有6.34%的中学生有焦虑症状,由于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较快,通常焦虑产生的快,消失的快,但是,新的焦虑的产生速度也非常快。(6)有敌对心理的中学生所占比例不高。(7)5%的中学生有恐怖心理。(8)1.67%的中学生存有偏执心理。(9)4%的样

11、本有轻微的精神病性,精神功能轻微受损,自制力减弱,应付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存在问题。(10)7.3%的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的困扰,饮食和睡眠受到了影响。总之,中学生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二、建立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原因剖析中学生的绝大部分心理问题都可以在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找到原因。有些是一因一果,有些是多因一果或多因多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大环境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着家庭和学校,生理成熟的迅速性、心理成熟的滞后性、情绪发展的矛盾性、人格发展的紊乱等因素都正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作用在学生身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具体表现在:第一,个体因素本体

12、因素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高中阶段是学生个体生理和心理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及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容易成为诱发心理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在:1、中学生自尊的脆弱性随着青春期的我意识觉醒,中学生有了主见、独立性,希望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能够被理解和尊重,要求以成人的身份与老师和家长平等对话。但这时的自我又没有完全成熟,于是,出现了想独立却又不能完全摆脱依赖性的矛盾,常常表现出自豪感和自卑感的相互交织,造成心理失衡。由于自我意识尚未完全确定和不成熟,自尊及其脆弱而容易受到伤害,在他们身上,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都是初中升

13、学竞争的胜利者,往往带着胜利的喜悦进校,但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相互比较,特别是和重点中学的学生比较,发现自己显得平平常常或处于“弱势”,这种平庸和失意使他们难于承受,自卑和焦虑代替了原有的自豪感,甚至出现了悲观失望、消沉抑郁的情绪,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2、心理状态的躁动和不安中学生在生理上出现第二性征、内分泌机能和神经机能的急剧变化,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们产生了以往没有体验过的内部欲求,他们变得对内外刺激更加敏感甚至神经质。他们不仅对异性的兴趣增加了,而且在思维、情感、动机等方面也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内心世界的剧烈变化,破坏了心理上的平衡状态,他们因此陷入躁动不安的心态之

14、中。就是在这种躁动不安中他们开始要求独立。这种心理上的独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进行的,特别是升学的激烈竞争,加剧了这种不顺利。于是,他们就在没有很好的准备和适应的情况下,向周围的人们提出很多要求。而他们的要求又往往缺乏现实性,因此往往不能被周围的人接受。这种矛盾又大大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动荡不安。3、情感体验的封闭性和不稳定性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半成熟期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封闭和动荡。情绪两极化比较严重,容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或者极端的发怒、泄气、绝望,既有活泼愉快、奋发向上等积极倾向、又有低沉、悲观、颓废的消极倾向,情绪的不稳定影响了中

15、学生的正常适应。情感的封闭性与中学生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形成极大的矛盾,一方面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想了解他人,这一矛盾容易是其人际交往受挫,产生焦虑不安感和社交恐怖感。此外,情感体验的封闭性和不稳定性还会导致价值观的不稳定性。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他们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漂浮不定,这种不稳定状态使他们很容易受外界各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错位,由此导致心理偏差。4、抗挫折能力差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类、人际关系类、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家长、老师的期望过高而学生又难以达到时,或者当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他们往往会有强

16、烈的挫折感。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他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5、人际关系的矛盾和紧张现在的中学生大多独立意识较强,群体意识淡薄,对自我的发现和与他人对立的姿态,往往会加剧对周围的人和事的不满。不满情绪的积蓄,他们甚至选择的两极是逃避和反抗,逃避的极端形式有时甚至会选择走上绝路;反抗的极端形式便是与人为敌以及让人不可理解的各种恶性事件。这样的心理年龄特征并非必然会酿成悲剧。绝大多数青少年会安然度过这个充满危机的时期。但如果某些诱因的存在,再加上家庭、学校教育没有给予其及时恰当的疏导,极容易导致危机事件的发生和恶化。第二,家庭因素在开展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实地走访、与学生谈心、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我们发现:家庭的成员结构、家庭的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及教育观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