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告家长书.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242149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告家长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告家长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告家长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告家长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告家长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告家长书.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江县龙台中学关于在校内正常行课期间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说明告家长书各位家长:你们好!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社会上使用手机等通信工具已经是普遍现象了,这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许多家长也给自己的孩子配置了手机,以便在他们外出、上学时可随时随地进行联系,其用意是良好的。但是,你们却忽略孩子配备手机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一、学生使用手机的危害1、影响教学秩序,不利于学生学习和生活。随着新机型的不断推出,手机的游戏功能也越来越多,有的手机还可以从网上直接下载游戏功能。这就大大方便了一些喜欢上网玩游戏的同学,可以通过手机在课堂上游戏,虽然不如网吧里尽兴,但足可以让自制力差的同学乐不思蜀,课间玩

2、、上课也玩,影响听课质量。有的学生虽然把手机设置为震动状态,但是,当有短信或电话来时,往往会陷入要不要回短信或要不要接电话的矛盾心理中,这样必然影响听课效率;有的甚至三更半夜恶作剧骚扰同学,这不仅影响他人,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良好睡眠。 2、利用手机考试作弊。随着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增强,利用手机作弊现象日益增多,而且做得越来越巧妙,监考老师很难发现,由于手机发短信简单、隐蔽,成了学生作弊的又一理想工具。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湖北潜江、石首、南漳、广东电白都发生了利用手机舞弊的高考舞弊事件,我校考试作弊的学生中,用手机作弊者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不但贻误了学业,而且败坏考

3、风、学风,丧失最起码的诚信美德,对学生学习及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3、错误使用手机功能,造成不良后果。多数家长反映,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有些学生甚至用手机谈情说爱,部分学生还把相互转发“黄段子”作为时尚。学生使用手机时,90%都不是在和家长联系,极个别还和社会上所谓的“朋友”联系做一些违规甚至违法的事情,进而产生不良后果。继网络之后,近两年在中学生中又出现一个新宠手机短信。手机短信,是通讯领域的科技创新,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传递情感提供了快捷而简便的现代手段。然而,这又是一个缺乏行为规范且隐秘性很高的“灰色地带”,人们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

4、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眼看着众多稚嫩的心灵受此污染,已有媒体惊呼“谁来杀短信黄毒”,却又都苦于缺乏有力的对策。据调查约有79%的学生说他们用短信来进行“文字调情”,有74%的学生每周发送10多条信息,44%的学生发送20多条信息。北京海淀区法院法官尚秀云指出,由于手机短信隐蔽性强,不易被察觉,青少年学生长期接触黄色的不良信息,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上不健康的阅读快感。短信过多,会使人心理紊乱,如果手机交流取代了直接交流,会使他们不能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懂得尊

5、重别人。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的心理学家格伦威尔森称,在80例临床实验中,在工作中经常发短信的人IQ(智商)会降低10%,相当于一整天没有睡觉,而抽大麻后也只会下降4%左右。而且,短信内容一般都未经过滤,正处在似懂非懂阶段的中学生很容易被不健康内容吸引误入歧途,此外,青少年使用手机还容易产生攀比心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学生自制力比较弱,使用手机的时候,常常会被游戏、短信、上网、聊天聊到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有的同学利用手机在晚上熄灯后长时间与人聊天,影响他人的休息。有的学生利用手机与一些社会青年保持过密的联系,影响学习;国内的一项对广州某中学的调查表明,使用手机的学生由于互发短信,早恋的机率

6、明显高于其他学生。4、增加父母额外负担,滋生攀比心理,易引发一系列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学生,作为消费者,手机并不是学生必须配备的学习用品或用具,其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学业发展并无直接促进作用。每部手机的价值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学生每月话费消费支出占学生非生活支出的80%左右。作为消费者的学生群体,使用手机实则是一项奢侈品。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攀比心理,而正因为这些攀比心理存在,所以想方设法鼓动家长、亲友为其购买手机满足其虚荣心,从而加重家庭负担。但凡家长不能满足其虚荣心,则很容易导致学生铤而走险,偷摸拐骗、强拿强要手机,造成道德失控甚至道德败坏。据有关部门统计

7、,在日常学生偷拿、偷摸纠纷案例中,与手机有关的利益纠纷现象高达85%以上;调查发现,在日常学生打架斗殴事件中,手机是其联系帮凶,扩大矛盾的最直接的工具;在课堂违规违纪事件中,用手机发短消息、看小说、上网、看黄色小电影占很高比例。在非正常男女关系交往中,手机信息交流往往是绯色交往的前奏。介于手机在学生学校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和缺陷,应引起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和反思。5、青少年的免疫系统比成人要脆弱,更容易受手机辐射影响。由于青少年的耳朵与颅骨比成年人单薄,因此学生使用手机,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事实证明,青少年常用手机会对其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频繁玩手

8、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 无数的事例说明,中学生使用手机弊远大于利,据统计,我校学生发生的违纪行为中,90%都与手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等立法禁止中学生使用手机,我国很多著名中学如北京十一中、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深圳外国语学校、湖北黄冈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等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携带使用手机(小灵通)、游戏机、掌上电脑等都明文禁止,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和支持。“禁止中学生使用手机,保证其集中精力用于学习和健康成长”的想法,已成为越来越多明智家长的共识。 为加强校园管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营造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在正常行课期间禁止学生在校园

9、内使用手机、mp3、mp4等通讯、娱乐工具。否则,一经发现,一律予以没收,通报批评,并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期评优评先中给予相应体现。请家长做好对子女的教育引导,积极支持配合学校这项净化育人环境的活动,慎重给孩子配备手机(小灵通、大灵通等),已经配备的,要加强教育,遵守学校的规定。学校诚挚的希望各位家长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支持与配合,共同践行我们诚信的诺言! (手机管理规定附后页) 二、法律依据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1990年9月5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2011年9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并于2012年1月1日正式执行。)四

10、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三十六条 学校应当规范未成年学生在校园内使用移动通讯工具的时间与空间区域,禁止使用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干扰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学校应当向未成年学生宣传互联网法律法规,教育未成年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手机、电脑等上网工具,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 学校应当建立防范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逃课上网或者进入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有关制度。三、关于禁止学生在校内正常行课期间携带、使用手机等通讯、娱乐工具的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管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保证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营造良好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经学校行政会研究,特作出如下规定:一、管理规定

11、1、由政教处统一印制班级手机管理登记表,各班务必按照要求如实登记。 2、各班专门配备一个储存手机的口袋,并贴上标签,注明班级、应交手机部数等内容。,3、每周正常行课期间,由各班班主任安排班长在行课当天下午6:50前将本班手机收齐,用统一配备的专门口袋装好交政教处。并于本周行课结束那天中午的10:0010:30由班长或班主任到政教处领取并发放。4、行课期间,学生如有特殊情况需暂用手机的,必须由本班班主任到政教处领取,并在规定时间交回。5、学校政教处、安全办将不定时利用手机检测仪器对各班学生进行随机检测。二、处罚规定 1.对于不按照要求、在正常行课期间仍携带、使用手机等娱乐通讯工具的同学,第一次发

12、现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同时扣班级纪律分2分。手机暂存于政教处,由学生父母亲自到学校政教处代领,并写出保证承诺书。2.在正常行课期间如发现某学生第二次携带、使用手机,学校将没收其手机同时扣该班纪律考核3分,情节恶劣者将给予严肃的纪律处分直至勒令退学。 3.如被老师发现又拒接上交手机者,该生手机没收,并给予该生严厉的纪律处分。三、对于以上规定,请全体学生严肃对待,认真遵守;请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班主任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请全体家长给予理解,积极配合。 四、本规定自2012年6月9日起正式执行。 中江县龙台中学 2012年5月31日 中江县龙台中学关于在校内正常行课期间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说明告家长书回执单 家长阅读完后请签字: 签字时间: 年 月 日 学 生 本 人 签 字: 签字时间: 年 月 日班 级:说明:全校各班均在2012年6月9日晚将回执单全部收齐交各年级德育老师处。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