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50241405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也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武鸣县甘圩镇甘圩小学陆华腾内容提要: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要承认差异,提倡个性化阅读;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教师要能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略读教学的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讲究“读写结合”。如教学得法,略读教学所发挥的作用绝不会亚于精读课文的教学。 主题词:略读课文教学、略读、自主阅读、精读、粗知大意、读写结合 一、问题的提出: 学会略读是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每天

2、都要同数量巨大、变化极快的信息打交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具备一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吞吐大量信息,并能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即必须具备快速把握阅读材料大意的略读能力,形成迅速捕捉、筛选、提取、处理所需信息的能力。学会略读,应对社会发展,是现代语文的一种必然举措。 学会略读有助于完成阅读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样大的数量,要求学生做到篇篇精读是不可能,也是不需要的。从教材编排来看,略读课文的篇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略读对于完成阅读任务起着关键作用,学习并掌握略读的学习方法,十分重要。 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我

3、们的足够重视。由于缺少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许多老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感到困惑。显然,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及教材的修订,对略读课文教学的研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略读课文虽然不列入考试范围,但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积累、运用语言,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也为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 二、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一)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需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适当给予点拨指导,从而真正地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二)承认差异,提倡个

4、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延伸。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要根据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文,丰富学生的认识;鉴赏语言,提高学生的赏析水平;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前课后阅读相关文章、书籍,收集相关资料等。 三、领会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教学举隅中提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

5、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

6、: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 要区分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就要确切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尺度,既不搞过细剖析,也不作随意教学,要确立略读课文教学的明确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学中尤其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正像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一样,略读教学也有别于略读。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

7、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因此,在略读教学中光让学生略读是不够的,还要授之以法,循法而学。如清明上河图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初知文章大意后,让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搜索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对于有效的信息,可以用资料卡的形式及时保存,初步懂得资料卡的内容及制作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及时积累资料的习惯。有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可以教给学生扫读和跳读的方法,如制作资料卡时,可以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并告诉学生基本的速读技巧,这样如果经常训练,一定能提高

8、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如果教师以为粗知就是浅知、少知,就会使教学陷入盲目性。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初知全文大意:课文将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的古画呢?请

9、同学们认真反复地读读课文,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什么?等会儿大家交流交流。学生充分自由朗读23遍,交流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零零星星的反馈,梳理文章脉络,小结板书。 初读环节后,又安排了精彩片段的细读欣赏好,欣赏了全景图,大家可能还不过瘾,就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节,待会儿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作交流: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还从画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教师再引导:像刚才那样,边看图边读课文,在三、四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学一学。画面

10、展现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自主朗读赏画,然后作简单交流。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不但折服于画家画技的高超,感受古人的非凡智慧,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还欣赏和积累了课文准确、精美的语言。这里,通过初读感知、重点精彩部分赏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特点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粗知”,赋予了“粗知大意”比较丰富的内涵。 (三)自主阅读并不等同于自学。 略读课上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还应该有更多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略读课上,学生学得更自主、更开放,教师说得更少、更精到。因为这样,有的老师就干脆退让一边,一言不发,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似乎体现

11、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色。但是,自主阅读是不是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是不是就不要教师的引领?自主阅读又如何体现阅读的层次性?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的教学时,我带领学生进行三个层面的阅读。第一层面是对课文全文内容的初略把握,由问题“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些什么”引领,让学生第一次自主搜索有效信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畅谈阅读收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信息的方法,再通过制作资料卡,让学生学习整理信息、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第二层面是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

12、赏。第三层面是整体赏画,整体赏读,结合本单元学习主题,再谈感受,提升认识,升华情感。 (四)略读课文的教学作用还应该具有多重性。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社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通过课始的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领略了很多。今天,我们要来欣赏

13、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课将结束时,又安排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本单元的其它几篇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认识了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老子,领略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的魅力,还欣赏了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结晶赵州桥。随着教师的介绍,课件相继展示孔子拜师、盘古开天辟地、赵州桥的插图。 老师适时启发: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畅谈感受,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灿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教师小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学们一定已经收集和阅读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请继续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

14、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五、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要讲究“读写结合”。 略读课文大都是极好的习作例文,教学时可以打破教学略读课文的常规,重点进行习作指导。例如教学青山不老一文时,此篇课文作者将自己结识老人后的内心感受写的含蓄深刻,学生不易理解。但本文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不可能像精读课文那样让学生去逐词逐句地去品味、去研读。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启发他们:“结识了这样一位山野老农,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尝试着让学生结合他们自身认识课文的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自己写感受去诠释作者的感受

15、,把作者没有直接说明的意思写出来。这样不仅突出了单元主题,还辅助理解了课文含义深刻的语句的意思。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时,我总结出学生可以从课文的内容上、老人的精神品质方面以及老人的精神是永存的三个角度去写感受。有的学生写道:“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三丈高而坠,通过这句话我想:就是这样一位手拿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儿居然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出绿洲,他的意志太顽强了。我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怎能和他相比呢?”我顺势提示其他学生,其实写出自己的感受并不难,可以与读文时品词品句的方法结合起来,更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有的学生写道:“读了青山不老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老人的坚定和执着。老人的女儿三番五次来接他去享清福,但他只愿在这山中种树,这种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仰。”我不失时机地表扬了这个学生:本课的成语“三番五次”她能正确适当的运用,真不简单!还有的学生写道:“老人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到了植树事业上,尽管他已经很老了,总有一天要离去,但他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是不会在人们心中消失的,一定能有后人继承他的事业,使晋西北的这一片绿洲永葆常青,所以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学生们所写的内容虽然比作者写的直白一些、浅显一些,但是学生所写的感受正是在用心去说明“青山是不会老的”。 当学生写过之后,我引导学生回读全文,找出作者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