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5023882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班语言:好心的小蛇设计思路素材的分析。一般来说,语言活动的组织离不开素材。素材是开展语言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图书、绘本、绘画、动画媒体等多种形式都能成为开展语言活动的载体。而不同素材在逻辑主线、情感主线、语言主线等方面是有不同表现或侧重的。因此,我认为在选择某一素材作为活动内容时,必须要具体分析素材本身,要挖掘素材本身的价值点,并以此作为活动开展的生长点。故事“好心的小蛇”选自互动分享绘本(配有PPT),分析如下:1、故事是以“过河”情节为主线贯穿始终,故事在语言表述上更多体现出思维的逻辑性,而不是语言的重复性。2、故事中“蚂蚁、蚯蚓、老鼠、小鸡”四个小动物过河的顺序是和动物体重相关的,故事

2、编写者意在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3、故事尾声“小狗的出现”可谓峰回路转,“小蛇见到这么重的小狗要过河,赶紧缩回了身体”。据以上分析,我对素材进行了一定处理。1、对素材提供的静态的PPT修改为动态的动画方式,目的能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到“小蛇在帮助四个体重不同的小动物过河时的表情与神态”,帮助幼儿更好体会“小动物体重的增加对小蛇的压力”。2、对PPT中既定的四个小动物过河的顺序进行了单张链接处理,可以根据幼儿排序次序出现,以配合活动中“让幼儿讨论确定过河顺序”这一环节。3、故事结尾“小狗出现”处理为活动延伸部分,这样能让故事 “好心的小蛇” 主题更清晰,避免让幼儿造成“好心的小蛇不帮助小狗还是好心的

3、小蛇吗”的困扰,同时也给幼儿留下一个悬念,给幼儿续编的空间。目标的定位。在对素材分析的基础上,本次活动目标确定为:1、仔细观察图片,能根据画面信息进行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尝试提出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具有初步的推测能力。3、理解故事情节,体验动物之间相互友爱的情感。活动重点为:观察图片,能根据画面信息进行描述。活动难点为:能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问题。上述活动目标的确定,关注了对以下问题的思考:1、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思维是语言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不仅仅只是满足表达交流的需要,更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思维的参与是必须的。只有通

4、过严谨的思考后,形成的语言才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因此,活动目标中要求幼儿“能根据画面信息进行描述”、“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2、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从经验中获得,并非经由成人的刻意教导而来。语言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熟练地使用语言,能与人沟通。因此,目标中提出“理解故事情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主动理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幼儿应该扮演主动的角色,积极建构自己的理解。成人应该扮演示范者的角色,并提供一个支持、接纳幼儿探索语言的环境。目标中要求幼儿能“尝试提出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突出了幼儿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幼儿创设了自主表达的空间,让幼儿在理解、

5、合理推测的前提下大胆表达。4、语言活动过程中,幼儿获得的应该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还应包括情感、沟通、态度等方面的体验和提升。活动中,应该以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为主线,同时关注幼儿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意图。环节的设计。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在不断“创新”的东西,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没有“错误”可言的,有的只是他们的“尝试”和“创新”。研究发现,有效的语言学习不是“正确的”或者是“标准的”,而是连接个人生活经验和社会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幼儿应是合作学习关系。是构造愉快学习过程的共同体。当幼儿有权去做自我选择的时候,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我在活动设计

6、过程中,始终把“幼儿学习方式的自主”、“活动环节的创新”、“学习内容的挑战”这几方面作为我目标确定和环节设计的出发点。由此,本次活动设计为“观察画面、幼儿提问、幼儿回答”“幼儿讨论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幼儿观察图片并进行描述”“幼儿重新讨论再次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播放动画,幼儿完整欣赏故事”等环节。环节的设计,在以下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尝试:1、变“教师提问幼儿回答”为“幼儿提问幼儿回答”,为幼儿创设更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活动第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可能发生着一件什么事情?把你看出来的事告诉大家。”“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谁能来回答” 这三个提问,目的在于:一方面,引导幼儿在仔细全面观察画

7、面并进行信息加工后再进行语言描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概括性。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学会提问和回答,帮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2、变“完全以本为本”为“以本为线适当调整”。一般语言活动中,教师都是以故事内容为蓝本,整个活动的主线也是完全依赖于作品本身的。在此次活动中,我通过“幼儿讨论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和“幼儿重新讨论再次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对既定的故事内容进行了相对开放的处理,先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做出选择,接着通过对画面内容的观察理解,再次讨论重新调整。如此设计,既遵循了故事本身的情节线索,同时增加了悬念,提高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幼儿的语言学习和“经验”、“思维”紧密

8、结合。活动目标1.仔细观察图片,能根据画面信息进行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尝试提出问题,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具有初步的推测能力。3.理解故事情节,体验动物之间相互友爱的情感。重点:观察图片,能根据画面信息进行描述。难点:能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问题。活动准备物质准备:PPT,黑板,标记纸若干(两张问题空白标记纸,表情语言标记图,1234序号纸标记,四种动物标记图)。活动过程导入师: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来讲故事,不过今天我们讲的方法要和以前有点不一样了,不一样在哪里呢?我要请你们一边看图,一边做小老师,讲给大家听。你们敢试试吗?一、观察画面,幼儿提问,幼儿回答。(一)观察画面一,幼儿提问,

9、幼儿回答。1、师:可能发生着一件什么事情?把你看出来的事告诉大家。请一名幼儿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说:小蛇、小老鼠、小鸡、蚯蚓和蚂蚁,它们想要过河。2、师:接着会发生什么?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教师重复并归纳幼儿的问题,并在纸上图示记录:“怎样过河?”)3、师:这个问题,谁能来回答?(二)观察画面二,幼儿提问,幼儿回答。师:这张图片告诉我们,小动物们想到的是什么办法来过河的?请你告诉大家。师小结:小蛇把自己长长的身子搭在小河的两岸,做成了一座独木桥,好让伙伴们从他身上过河。(幼儿学着一起说)2、师:桥做好了,接着又会有什么问题吗?谁要问吗?(师在纸上记录幼儿的问题:“谁先过河?”)二、幼儿讨论确定小

10、动物过河的顺序。师:谁能来说说,你觉得哪个小动物第一个过河?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幼儿意见会有不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统一意见)(以此方法确定第二、第三、第四过河的动物)(教师在板上出示数字顺序和相应动物图片)三、幼儿观察图片并进行描述。(依次播放课件)师:一起看看XX动物,是怎样过河的?把你们看到的告诉大家。请你们看仔细了。师:你们看到小蛇的表情了吗?(同时出示小蛇表情图)师:小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它的心理是怎样想的?你能猜出来吗?教师小结:小小的轻轻的蚂蚁从小蛇身上过去,小蛇几乎感觉不到重量,小蛇眯起眼睛,感觉很轻松。(幼儿练习描述这句话)(按照这个方法,以此放映

11、PPT,引导幼儿观察小蛇表情,猜测小蛇的心理,并进行描述)教师小结:蚯蚓过河。小蛇感觉到了有那么一点重量。小蛇竖起眉毛,睁大了眼睛,感觉有一点点累。(幼儿练习这句话)教师小结:老鼠过河,老鼠比蚯蚓重多了。小蛇为了不让老鼠把自己压垮,用力把身子拱起来。小蛇感觉累多了,头上都流汗了。(幼儿练习这句话)教师小结:小鸡走上小蛇身上时,小蛇已经力不从心了,它硬挺着,好不容易支撑着,头上流下了很多的汗,勉强让小鸡顺利地从自己身上过了河。(幼儿练习这句话)四、幼儿重新讨论,再次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师:四个小动物从小蛇身上过河时,小蛇的表情是不一样的,如何你是小蛇,你希望谁先过河,谁第二,谁第三,谁第四?师

12、:为什么?(引导幼儿联系小蛇表情,讨论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是从体重最轻的动物开始,依次体重逐步增加的动物,即蚂蚁蚯蚓老鼠小鸡)五、播放动画,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师:在小蛇的帮助下,四只小动物都顺利地过河了,它们真的应该要谢谢这只小蛇了,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蛇呢?幼:好心的小蛇;爱帮助别人的小蛇;可爱的小蛇师:下面,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遍这个故事,来学习这只的小蛇,好吗?(播放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幼儿跟念故事。)六、延伸活动:出示动画最后一页,引出后续故事。出示图片:小狗来了师:你觉得小狗能在小蛇帮助下过河呢?为什么?师:这个问题,请你们回去想,想好以后编进这个故事里,让小蛇的故事更加精彩,好

13、吗?活动反思出错与机智的精彩。活动开始,我就以“请你们一边看图,一边做小老师,讲给大家听”的导入方式,交待了本次活动的要求,并赋予幼儿“小老师”的角色,这对幼儿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很好的积极暗示。所以,在整个活动中,尽管我和幼儿只有“一面之交”,但幼儿在活动中全心投入、情绪饱满、积极主动。尤其是我在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无意错误(在出示小动物过河图片时拿错了)时,在幼儿发现后,我灵机一动,随即以“请小老师”的方式,请幼儿上来调整。此处的处理,使无意的出错成为一个教育契机,现场气氛更为精彩和自然。预设与生成的融合。故事内容中“小动物过河顺序”本是既定的,并且“过河顺序和动物体重是相关联的”。这部分内容,

14、应该是故事的中心内容,“怎样能让孩子获得这个经验同时又不会过于束缚孩子的思维?”。带着这个问题,在设计中我巧妙地处理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让幼儿在活动中“既能走出故事又能回到故事”,通过“幼儿讨论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幼儿观察图片并进行描述”“幼儿重新讨论,再次确定小动物过河的顺序”三个环节的进行,使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自然融合,一气呵成。问题和资源的转换。教育萌发于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某种际遇中,我们要使一个际遇、一个关系、一个情境、一个活动都体现出教育的意义。因此,任何一个集体活动,一个集体活动过程中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本次活动中,幼儿在“讨论确定动物过河顺序时”一定会出现意见

15、不统一,为使这个看似棘手的问题能转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我提出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做决定”方法,引导幼儿学习使用这个方法来做决定。这种方法的学习,不仅帮助幼儿解决本次活动中碰到的问题,同时也为幼儿今后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参考,有利于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附录:故事内容一群小动物来到小河边,它们是小蛇、小老鼠、小鸡、蚯蚓和蚂蚁。它们要过河,但是它们中间只有小蛇会游泳,其他的动物都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好心的小蛇想了个办法,它把自己长长的身子搭在小河的两岸。做成了一座独木桥,好让伙伴们从他身上过河。首先是身躯微小的蚂蚁从它身上过河。小蛇简直感觉不到小蚂蚁的重量。接着是蚯蚓过河。这一次,小蛇感觉到了有那么一点重量。再接着是老鼠过河,老鼠比蚯蚓重多了。小蛇为了不让老鼠把自己压垮,用力把身子拱起来。当小鸡走上小蛇身上时,小蛇已经力不从心了,它硬挺着,好不容易支撑着,让小鸡顺利地从自己身上过了河。这时,忽然走过来一只小狗,这只小狗也想从小蛇身上过河,那可不行,小蛇迅速地缩回了身子,小狗那么重,小蛇哪能承载得起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